其實,科技越發展,似乎這些麵對普通消費者的終端,就越來越全能,就越來越同質化。
能夠為人帶來多種多樣娛樂功能的電腦,會變成便攜的筆記本電腦。但是,就算是它努力改變了,還是會被更加便攜,更加方便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所取代。
原本因為電腦平台而天下無雙的企業,會因為行動遲緩,錯誤判斷,錯過了整個移動時代的發展。從而使自家原本裝機量世界第一的操作係統,被兩個手機係統超過,變成第三。
林彥這邊似乎已經想明白了,以後電子遊戲機的發展道路。作為一個能夠以單一型號,發售百萬台,千萬台,上億台的產品。似乎,最適合它的發展路線,是成為一個電視機盒子。
以它為入口,讓用戶可以收看到各種各樣的電視節目。這對於美國的用戶,其實蠻有吸引力的。
美國的電視用戶,除了要交閉路電視費,收看一些公共節目外。他們如果還想看別的節目,就需要特別的付費了。
比如說有專門的拉斯維加斯頻道,所有的節目全部和賭博有關,比如說德州撲克,二十一點,等等之類。
還有專門的音樂頻道,專門的電影頻道。這些頻道都專一於一個細分領域。你想要看,沒問題隻要給錢就好了。
雖說看上去美國是一個正版的天堂,在這樣的一個國家,從事文化生產行業,是一件很讓人開心的事情。
但是大多數人,卻會因為高昂的收費望而卻步。
要知道,美國隻有百分之十的人居住在城市,剩下的百分之九十,有很大一部分都居住在人數隻有數百人的小鎮。與他們相比,那些居住在城市貧民區的人,更要貧窮。
美國的社會製度,似乎就是一個精英教育製度。有錢有權人家孩子,就讀教育水平頗高的私立學校。而沒錢的則就讀教育水平較低的公立學校。
私立學校的成材率,要遠遠高於公立學校。所以,就讀私立學校就讀大學的人數比例很多,而公立學校當然也有上大學的,但大多數都因為成績不好,而被逐漸淘汰下來,成為一顆螺絲釘了。
這樣的製度雖然看上去,不是那麼的公平。但是,所有人都已經習慣了。普通民眾對於私立學校升學率高,是有認識的。而精英們則說會,我們給所有人上學的機會了,你們不好好學習,成績不好,那怪的是你們自己。
林彥對於美國的這種教育製度,其實是不抱有太大好感的。
不過,沒有好感又有什麼關係。他又不是來沒有搞教育的,他是來考察市場,來消費的。
經過了幾天的調查,他大概已經看明白了整個聖誕購物狂歡節是個怎麼樣個模式。商場裏也去逛了一圈。紀念品也都買好了。
不過,在聖誕節的前一天深夜,十一點多,他還是拉著岸本約翰一起,站在了超市前的人群中和其他人擠成一團,打算跟著他們衝入超市,湊湊熱鬧。
這些人之所以會在超市門口守著,等待十二點的到來,不是因為這是什麼類似於中國過年“敲鍾”的節日活動。而是因為,過了十二點,超市的商品就開始打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