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第二年,意大利一種發射手槍彈的雙管連發武器問世。它由列維裏上校設計,由維拉·帕洛沙兵工廠製造,被稱為帕洛沙衝鋒槍。這是世界上首次出現的衝鋒槍。它有兩根槍管,發射9毫米格列森蒂手槍彈,兩個弧形彈匣位於機匣的上方,通常配有兩腳架或三腳架。從外形上看,與其說它是衝鋒槍,倒不如說它更像一挺機槍,與現代衝鋒槍相比有著天壤之別。全槍裝彈重為7.4千克,不裝彈重為6.6千克,初速為400米/秒。可以看出,它的重量還是不輕,很難適應單兵作戰使用。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還不是真正的現代衝鋒槍,但它發射手槍彈,近距離火力密集,已具備了現代衝鋒槍的主要特征,為現代衝鋒槍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意大利將這種衝鋒槍裝備於陸軍,廣泛地用到山地作戰中,並把它作為輕機槍使用。實戰表明,帕洛沙衝鋒槍代替不了輕機槍,因為它滿足不了輕機槍射程和威力的要求。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帕洛沙衝鋒槍便“解甲歸田”了。
世界上第一支真正實用的衝鋒槍是1918年德國人研製成功的,設計者為德國著名輕武器設計師雨果·斯邁賽爾。他精心研究了帕洛沙衝鋒槍的設計思想,結合步兵使用的各種要求,在結構上大膽創新,設計出了全新的單兵連發武器。該槍1918年初在德國伯格曼兵工廠投入生產,所以被稱為伯格曼衝鋒槍。1918年夏,德軍決定將該槍配發給前線部隊使用,並命名為MP18式衝鋒槍。改進後,其型號變為MP18。該槍首次采用了自由槍機式的自動原理,為簡化結構、減輕重量找到了最有效的技術途徑。它發射9毫米派拉貝魯姆手槍彈,初速為381米/秒,有效射程200米,全槍長815毫米,全槍重(含32發實彈匣)5.42千克,采用32發“蝸牛”形彈匣供彈,開膛待擊,連發射擊。其主要特點是結構簡單,加工方便,性能可靠,近距離作戰火力猛。這種武器在德軍中得到了普遍裝備,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德國共生產了3.5萬多支。
MP18I的威力以及對戰場的影響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簽訂的《凡爾賽公約》明文禁止德軍再裝備MP18I式衝鋒槍中窺見一斑。
二、發展
一戰結束後,衝鋒槍進入了初期發展階段,也是第一代衝鋒槍的形成時期。當時,一些國家對衝鋒槍的認識還是比較模糊,對其戰術地位和作用眾說紛紜。因此,在這一時期,衝鋒槍的發展比較緩慢。
在衝鋒槍的發展初期,德國、意大利、芬蘭、西班牙、瑞士和美國等國家率先開始研製開發了幾種衝鋒槍。比較典型的衝鋒槍有:德國的9毫米伯格曼MP34/I和MP35/I、意大利的9毫米伯萊塔M1938A、西班牙的9毫米MX1935和M1938、美國的11.43毫米湯普森M1928A1以及芬蘭的9毫米M1926和M1931等衝鋒槍。可以說,這些衝鋒槍形成了第一代衝鋒槍的時代風格。但是,受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和工業基礎所限,這些產品普遍存在結構複雜,加工成本高(尤其是美國的湯普森衝鋒槍最複雜、最昂貴),體積偏大,比較笨重,機動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勤務性較差,單兵操作不方便等問題。
1936年~1939年,西班牙爆發內戰。交戰雙方都大量使用了德國MP18I、MP34/I及本國產的衝鋒槍,這是衝鋒槍有史以來首次大規模的使用。德國和前蘇聯從這次內戰中敏銳地注意到衝鋒槍在未來戰場上的戰術作用,於是從1938年起,開足馬力,大量研製和生產衝鋒槍,並裝備部隊。德國研製了世界上第一支使用折疊式金屬槍托的9毫米MP38衝鋒槍,正式列裝部隊。原前蘇聯則設計了7.62毫米PPDl934/38式衝鋒槍,也正式裝備部隊使用。在這一階段,標誌著衝鋒槍發展最新成就的有兩項:一是在瑞士9毫米MKMO衝鋒槍上首創了折疊式彈匣倉;二是9毫米MP38衝鋒槍的金屬折疊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