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衝鋒槍的創新之路與未來(1)(3 / 3)

俄國衝鋒槍的創新之路

衝鋒槍是一種經濟實用的單人近戰武器,特別是輕型或微型衝鋒槍由於火力猛烈、使用靈活,很適合於衝鋒或反衝鋒,以及叢林、戰壕、城市巷戰等短兵相接的戰鬥。因此,衝鋒槍作為槍族中的重要成員之一,對於步兵、傘兵、偵察兵、邊防部隊及警衛部隊等來說,仍然是一種不可缺少的個人自衛和戰鬥武器。

一、俄國衝鋒槍的元老

俄國製造的第一支比較成功的衝鋒槍於1916年生產出來,但布爾什維克革命使它在1916年以後的十年中停止了發展。20世紀20年代中期,一些前蘇聯設計者,包括托卡裏夫,設計了一些衝鋒槍的樣槍。20世紀30年代中期,一種改進的SLR衝鋒槍(即西莫諾瓦衝鋒槍)問世了。幾乎就在同時,威斯利·迪格蒂爾裏夫(我們曾對他設計的輕型機槍進行過詳細的敘述)研製成功了一種衝鋒槍,稱為皮斯特萊特一帕勒姆約特迪格蒂爾裏夫衝鋒槍相像。PPD34/38型衝鋒槍裝有一個很重的帶有鑽孔的槍套管,還加裝了木質部件和旋入式套筒座後蓋。與蘇米衝鋒槍一樣,PPD34/38型衝鋒槍也可以安裝高容量的盤式彈匣,以後這成為前蘇聯製衝鋒槍的一個標準特征。盡管前蘇聯製的初始樣槍,如芬尼什衝鋒槍,都使用安裝在套筒座上的垂直彈匣,但後來的槍型都對此進行淘汰。該槍還使用過25發裝的彈匣。其後坐力製動裝置是直進式的,但質量非常高。整個武器是由鍛件加工而成的,且槍管內部經過鍍鉻以延長其使用壽命,當然這也增加了它的生產成本。迪格蒂爾裏夫於1940年研製成功這種衝鋒槍的改進型,即PPD40型衝鋒槍,該槍裝有一個浮動撞針(由槍栓頭部的一個金屬杆控製),確保在子彈射出以前整個機構能安全關閉。該槍還裝有一個改進的盤式彈匣,其進彈口邊緣能直接嵌入套筒座中。PPD40型衝鋒槍的很多部件是可以與那些早期樣槍的對應部件相互替換的,並且一直采用相同的生產工藝流程。

二、不斷創新

1941年6月希特勒入侵前蘇聯時,前蘇聯已在歐洲與芬蘭打了一仗,即所謂的1939~1940年的冬季戰役。在這場戰役中,大多為近距作戰,雙方大量裝備的衝鋒槍成為最有效的作戰武器。而此時的前蘇聯需要組建一支人民軍隊以對抗德軍,當局決定設計一種既造價低廉又很有效的衝鋒槍,以替代PPD40型衝鋒槍。他們選中了職業軍官喬治亞·施帕金所設計的衝鋒槍,施帕金後來升任中將,他設計的這種衝鋒槍結構相當簡單,是一種帶木製槍托的後坐力製動武器,套筒座用鉸鏈接合在前柄的最前端。與老式的伯格曼衝鋒槍一樣,槍的拆卸、檢查、擦洗等工序都非常簡單。一旦打開鎖碰簧,套筒座和槍管即圍繞鉸鏈向上翻起,這樣可退出複進簧和槍栓,使扳機係統易於擦拭。其改進之處在於加裝了製退器,在連續發射時有助於將槍口下壓,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措施,由於該槍射速達到每分鍾約900發。盡管生產了35發裝的盒式彈匣,但它也使用71發的鼓式彈匣。PPSh41型衝鋒槍與PPD40型衝鋒槍不一樣,其套筒座和槍管套管采用重型厚鋼印模衝壓而成,槍管內部仍鍍上鉻。衝鋒槍是紅軍最基本的武器,據統計:1942~1945年間,PPSh41衝鋒槍的生產數量遠遠超過了500萬支。後來,PPSh41型衝鋒槍的一些不同設計和變種在前蘇聯的許多同盟國內投入生產。

1941~1944年,處於圍困中的列寧格勒研製了一種與PPSh41型衝鋒槍非常相似的衝鋒槍,這就是PPS43型衝鋒槍(其中的S代表它的設計者薩德裏夫)。它們之間的區別是槍的組件不同,PPS43型衝鋒槍(甚至包括它的槍口瞄準器和製退器)都完全由薄鋼製成。製退器是一個U型鋼條,卡得很緊,以支撐套筒內的槍管,其下把手用焊接,上把手用鉚接,中心打孔以便子彈通過,另外還在其表麵鑽孔以便讓推進空氣向上頂。PPS43型衝鋒槍的折疊式槍托可旋轉到槍管頂部,槍托盤則轉至彈匣下,PPS43型衝鋒槍與PPSh41型衝鋒槍的彈匣盡管樣式和容量相同,都是曲形彈匣,裝35發子彈,但彼此不能互用。

前蘇聯喜歡給武器分類,還給每類武器製定一種標準。PPS43型衝鋒槍卻無視這一點,它在稍加改動後得到廣泛生產,估計總共生產了100萬支,大多配發給了裝甲車部隊,用在坦克上也沒有PPSh型衝鋒槍那麼笨重。在前蘇聯盟國內也生產此種衝鋒槍,芬蘭生產的是使用9毫米帕拉貝勒姆子彈的M/1944型衝鋒槍。

三、俄羅斯製造的衝鋒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