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衝鋒槍的創新之路與未來(1)(2 / 3)

英格萊姆M6為係列衝鋒槍,一種為警用型,發射9.65毫米(0.38英寸)手槍彈;另一種為軍用型,主要發射11.43毫米柯爾特手槍彈,少數槍使用9毫米派拉貝魯姆手槍彈。該槍可配有消音器,作為微聲衝鋒槍使用。M6采用自由槍機式自動方式,開膛待擊,用交錯排列雙排直形彈匣供彈,實施單、連發射擊。初速為280米/秒,表尺射程91米,全槍(空槍)重3.27千克,全槍長(不帶刺刀)750毫米,槍管長225毫米,可裝刺刀。

M6衝鋒槍的機匣、彈匣用無縫鋼管製成,發射機座、機匣和彈匣口用一塊鋼板衝壓而成。裝填拉柄位於槍的右側,有的槍在發射機座右側裝有快慢機,射手可通過它實施單、連發射擊和保險。其最大特點是結構簡單,便於製造。該槍主要用於特種部隊、飛行員和其它後勤保障人員自衛和殺傷有生目標,是美國戰後生產量較大的武器。後來在此基礎上又相繼出現了M7、M8、M9、M10和M11等衝鋒槍。除美國少量采用外,主要作為商業型產品銷往其它國家,英國、玻利維亞等一些國家的軍隊曾裝備過此槍。

“響尾蛇”衝鋒槍是美國一個槍械工西德尼·麥奎因設計的。他在1966年~1968年設計出樣槍,並於1977年~1978年進行了改進和完善,1979年推出了3種新式樣槍,分別取名為SS-I、SS-Ⅱ和SS-Ⅲ。

“響尾蛇”衝鋒槍與其它同類武器截然不同,槍身由兩節圓柱形機匣組成:前機匣容納槍管,下方裝有握把和扳機;後機匣容納自動機,其上的受彈器安排布局更是別具一格,可旋轉360°,射手可根據不同射擊姿勢和攜帶條件將彈匣任意插入不同方向的位置。機匣頂部裝有旋轉式裝填拉柄,同時還裝有機械瞄具和瞄準鏡導軌,可安裝各種光學瞄準鏡。槍托采用伸縮式,可根據射手的手臂長短任意調整長度,槍托後部抵肩板上裝有泡沫塑料墊,也能任意轉換角度。射擊時,將抵肩板抵在肘部,一隻手持槍射擊,空出另一隻手可做其它事情:如打開房門、投擲手榴彈、作手勢等。也可根據同樣的方式用左手射擊。這種新穎的設計可算是世界首創。

“響尾蛇”三種型式的衝鋒槍區別在於:SS-I發射9毫米派拉貝魯姆手槍彈,采用德國MP40衝鋒槍彈匣,容彈32發;SS-H發射11.43毫米柯爾特手槍彈,用美國M3衝鋒槍彈匣供彈,容彈量30發;SS-Ⅲ則是SS-I和SS-Ⅱ合二為一的產物,采用雙頭槍機,槍機一頭用於發射9毫米派拉貝魯姆手槍彈,另一頭用於發射11.43毫米柯爾特手槍彈。隻需將槍機作一調轉,再簡單地更換槍管和彈匣,即可采用英國32發司登和美國30發M3衝鋒槍彈匣。3種槍自動方式均采用自由槍機式,開膛待擊,實施單、連發和可控點射射擊。SS-Ⅲ全槍(空槍)重2.5/2.4千克(9毫米槍管/11.43毫米槍管),全槍長625毫米,初速380/280米/秒(9毫米槍管/11.43毫米槍管),表尺射程91米。該槍原計劃由美國特種武器公司於1980年開始批量生產,後由於管理和發明者的經費問題等原因而擱淺。盡管如此,“響尾蛇”衝鋒槍的設計思想和結構特點還是具有獨到之處,值得借鑒。

50~70年代,在美國衝鋒槍的行列中,還出現了9毫米希爾、艾奇遜M1957式、艾奇遜M16、史密斯·韋森M76等多種衝鋒槍,但由於美軍一直大量裝備M3和M3AJ衝鋒槍,所以這些槍大多被冷落,隻有少數槍種得到小批量生產,並在部隊試用和作為輔助性裝備,有的被其它國家所購買。

進入20世80年代,隨著5.56毫米突擊步槍大量裝備,衝鋒槍逐漸被人們冷落下來。於是美國又研製出5.56毫米M4卡賓槍並列裝部隊,取代了服役達幾十年之久的M3和M3A1衝鋒槍。

實際上,M4卡賓槍來源於M16A2步槍,其基本結構與M16A2步槍一樣,主要區別在於,該槍采用伸縮式槍托,重量輕,僅有2.54千克,槍身短,全槍長840毫米/760毫米(托伸/托縮),具有快速投入戰鬥之優點,是極為準確和有效的武器。自動方式采用導氣式,閉鎖方式為槍機回轉式,用20發或30發彈匣供彈,使用5.56毫米M193和SS109槍彈,實施單、連發射擊,初速921米/秒(M193槍彈)和906米/秒(SS109槍彈),有效射程300米。

該槍裝有新式射擊比賽型瞄具,射程800米,可調整風偏和射角。此外在M4卡賓槍上,可以很容易安裝M203榴彈發射器而且不需要輔助發射裝置就可以發射,為射手提供了麵殺傷的能力。因此,M4卡賓槍的實用性更強,深得一些國家部隊的歡迎,加拿大以C8命名該槍,並裝備部隊,中東、南美的一些國家的軍隊也都采用該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