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勾踐蒸粟還糧(1 / 1)

越王勾踐回國後,臥薪嚐膽,圖謀滅吳。他帶頭參加農業生產,實行輕徭薄稅的政策,老百姓吃穿不愁,家家積蓄餘糧。但是,為了麻痹吳國,勾踐向吳國借了1萬石糧食,說越國遇到了災荒。

借的糧食第二年要歸還吳國。越王勾踐征求大臣文種的意見,說:“如果不還糧食,吳國可能會借口討伐我們;如果歸還糧食,就會有利於吳國而不利於越國,怎麼才能兩全其美呢?”文種獻計道:“我看糧食還是要還的。但我們在其中可以做手腳。從糧食中精選出一部分,蒸熟了還給吳國,這樣就有好戲看了。”

吳國人見越國還回的糧食粒大飽滿(其實已被蒸過了),愛不釋手,於是第二年春天把它們當做良種播種到地裏。結果可想而知,種子沒有發芽,秋天顆粒無收,吳國發生大饑荒,國力大大削弱。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勾踐還蒸熟之糧,使吳國中計發生饑荒,真可謂釜底抽薪,削弱了吳國的實力,從而為他最終滅亡吳國提供了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