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3章 千裏躍進大別山(1 / 1)

1947年6月,蔣介石對我革命根據地進行大規模的進攻。為粉碎國民黨軍隊的攻勢,毛澤東大膽做出了“大舉出擊,經略中原”的戰略決策,把戰場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域,打到外線去,變被動為主動。

戰略進攻的矛頭指向哪裏呢?毛澤東英明地選擇了大別山地區。大別山雄峙於國民黨首府南京與長江中遊重鎮武昌之間的鄂、豫、皖三省交界處,是敵人戰略上最敏感、兵力上最薄弱的地區。這裏曾是老革命根據地,老百姓對共產黨有深厚的感情,我軍在此容易立足。我軍長驅直入,一舉躍進大別山,就可以東懾南京,西逼武漢,南扼長江,牽製中原,這無疑像一把尖刀插入敵人心髒。蔣介石必然會調動其進攻山東、陝西革命根據地的部隊回援,如此一來既能起到“圍魏救趙”的作用,又可以為我軍的戰略反攻創造條件。

6月30日夜,劉鄧大軍強渡黃河,逐鹿中原,在千軍萬馬之中殺出一條血路,終於在大別山地區站穩腳根。麵對這樣一支深入腹地的威武之師,蔣介石猶如骨鯁在喉、芒刺在背,夜不安枕,食不甘味,隻好調回部分進攻革命根據地的部隊,以解臥榻之側的危急。千裏躍進大別山是我軍取得解放戰爭勝利的關鍵性戰略決策。大別山根據地的開辟,大大減輕了山東、陝西等老根據地的軍事壓力,使國民黨的戰略後方變成了我軍戰略反攻的前沿陣地,這意味著蔣介石的末日已經為期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