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懷與麥克阿瑟,一個是中國貧苦農民之子,一個是美國將門望族之後。前者在幾十年的戎馬生涯中,身經百戰,屢建功勳,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戎;後者作為西點軍校的優等生,才華卓越,久經沙場,成為美利堅合眾國的五星上將。兩人的軍旅之路一個“貧窮”:家境寒微,沒有學曆,遊擊戰起家,在步槍土炮的軍隊中任職,始終鏖戰在中國戰場;一個“富貴”:出身軍人世家,就讀名牌學校,統領世界上裝備最精良的軍隊,任職世界各戰區。
就是這兩位在所有方麵都迥然不同的名將,在上世紀50年代發生在朝鮮半島上的那場慘烈戰爭中,在曆史的選擇中風雲際會,上演了一場酣暢淋漓、史冊經典的沙場對決。
1950年9月15日淩晨,麥克阿瑟率領美軍成功實施了仁川登陸。這場被稱為一比五千的賭博式作戰行動,將朝鮮戰爭爆發以來所向披靡一路打到朝鮮半島最南端的朝鮮人民軍攔腰截斷,朝鮮戰局隨即發生逆轉。麥克阿瑟乘勢率軍越過三八線,分兵向中朝邊境鴨綠江逼近。在他看來,徹底勝利就在眼前,對於情報部門提供的中國軍隊有幹涉跡象以及可能給美軍帶來的危險,他置若罔聞,根本不相信前麵還會有什麼力量能夠阻擋他。
隨著戰局的逆轉,朝鮮方麵急切地請求中國出兵幫助。10月4日,遠在西安正集中精力擬製西北5省3年經濟發展規劃的彭德懷被中央軍委派專機接到北京,參加政治局討論出兵朝鮮的緊急會議。在會上,彭德懷堅決支持出兵,他說:“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爛了,等於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如美軍擺在鴨綠江岸和台灣,它要發動侵略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隨即,彭德懷臨危受命。
10月8日麥克阿瑟統率的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19日攻克平壤。就在平壤陷落前一天的黃昏,彭德懷帶著一名參謀和3名警衛員乘吉普車先於大部隊深入到敵情不明、變幻莫測的戰場前沿。此時,麥克阿瑟正在距前線一千多公裏的東京豪華住宅中遙控指揮。他怎麼也不會想到,他的對手已孤身插到戰場前沿上來了。
越過三八線後,麥克阿瑟指揮聯合國軍兵分兩路向鴨綠江邊挺進,左路為美第8集團軍,由西海岸長驅直入朝鮮西北部;右路為美第10軍,由海上至元山登陸奪占朝鮮東北部。兩路大軍成鉗形攻勢,然而之間有一道較寬的空隙。朝鮮半島向北陡然加寬,這意味著第8集團軍與第10軍之間愈來愈寬的空隙暴露無遺。麥克阿瑟錯誤地以為,空隙地帶非常崎嶇,不可能進行大規模作戰。但他沒有料到的是,他即將麵對的是以山地遊擊戰起家,慣於在複雜地形實施運動襲擊的將領和軍隊。彭德懷最初的部署是在誌願軍渡江後,迅速占領龜城、德川、寧遠一線,組織防禦體係,製止敵人進攻,穩定戰局。但由於敵軍進兵迅速,搶先到達了我預定防禦地區。當此敵情變化之際,彭德懷立即改變方案,令誌願軍的兩個師阻擊東線之敵,而以另外5個軍及一個師集中於西線,以軍、師為單位對冒進之敵穿插迂回,實施分割包圍,在運動中消滅敵人。10月25日,彭德懷直接向急行軍先期到達的誌願軍118師麵授機宜。該師在溫井以北布下口袋,將冒進的南朝鮮軍第6師一個營全殲,打響了援朝第一仗。與此同時,誌願軍各軍突然對先後進抵博川、雲山、溫井、煦川等地的美第8集團軍所屬的美軍24師、英軍27旅及南朝鮮軍第6師進行分割包圍和猛烈攻擊。經過12個晝夜的激戰,至11月5日共殲敵1.5萬餘人,把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趕回到了清川江以南,初戰告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