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跳槽成本如此之高,建議想跳槽的朋友一定要三思而後行。
倘若工作不順意,又不能跳槽,那怎麼辦呢?我的建議是:
一靠勤奮工作,拿業績說話;二靠努力學習,提升自己的技能。
其實,在一個人有限的職業生涯中,專注於一個專業,朝著一個目標做精、做深是最好的選擇,這比頻頻換行、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更容易做出成績。所以,當一個人已經確立了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之後,如果不是確信自己已經不能在這個行業有所發展,或者自己的個性與職業要求出現明顯偏差,一般不要輕易換工作。
從職業生涯發展來說,換工作相當於改變職業定位和職業目標。有時候,換工作是給職業生涯帶來生機的必要手段。但是,隨意換工作往往容易給自己的職業生涯帶來危害甚至倒退,錯誤地換工作很可能還會帶來長期的職業低穀,從而影響終身。
困難是用來解決的,不是用來解釋的在工作中,遇到困難的時候,需要的是解決,而不是解釋。
你沒有按時完成任務,在老板看來,你的所有解釋都是借口。
比如說,當工作任務沒有完成時,你是否會說:“不是我沒努力,而是沒有人支持我的工作。
”“這個工作沒做好,是因為那個客戶太挑剔了。
”“這個任務沒有按時完成,是因為主管叫我去做其他事情,耽誤了我的時間。
”“這次沒做好,是因為資金短缺,我沒辦法。”這些解釋,可以讓我們暫時逃避困難和責任,獲得些許心理慰藉。但是,解釋的代價卻是無比高昂的,它給我們帶來的危害一點也不比其他惡習少,它帶給我們的是消極頹廢。如果我們養成了解釋困難,而不是解決困難的習慣,每當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就不會積極地去想辦法克服,而會去找各種各樣的借口。
其潛台詞就是:“我不行”、“我不可能”。這種消極心態剝奪了個人成功的機會,最終會讓人一事無成。
在NBA明星基德小的時候,他常跟父親去打保齡球。每一回合的較量,他的得分都低於父親。一次次地輸給父親,讓小基德心裏很不服氣。每次他總是找出這樣或那樣的理由,去掩飾自己與父親球技上的差距。
這天打完保齡球,他又是一敗塗地,接著便借口解釋自己為何沒打好。這回父親“直搗要害”地說:“別再找借口了。你保齡球打得不好,是因為你不夠用功。”
一個人不管逃避責任,還是推脫過錯,總能找到借口。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解釋都於事無補,問題還是在那裏,反而會拖累解決的進程。父親的這一逆耳之言,對基德的震動很大。從這一天開始,他把注意力集中到用功練習上,而不是事後找借口。
遇到困難,不要想著如何解釋,多想想如何解決,這樣才能提高執行力。
我們來看一個小故事。
秘書把一張名片交給董事長,一如預期,董事長厭煩地把名片丟回去。很無奈,秘書把名片退回給立在門外尷尬的業務員,業務員再把名片遞給秘書:“沒關係,我下次再來拜訪,所以還是請董事長留下名片。”
拗不過業務員的堅持,秘書硬著頭皮,再進辦公室。董事長火大了,將名片一撕兩半,丟回給秘書。
秘書不知所措地愣在當場。董事長更氣,從口袋拿出10塊錢:“10塊錢買他一張名片,夠了吧!”
豈知當秘書遞還給業務員名片與錢後,業務員很開心地高聲說:“請你跟董事長說,10塊錢可以買兩張我的名片,我還欠他一張。”隨後他又掏出一張名片交給秘書。突然,辦公室裏傳出一聲大笑,董事長走了出來:“這樣的業務員,不跟他談生意,我還找誰談?”
故事中的業務員在推銷的過程中遇到了困難,但他沒有抱怨、沒有解釋,而是想著如何解決它。
我們一旦接受了任務就意味著做出了承諾。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也不要去解釋,而要想著去解決。做出了承諾,我們心中隻能裝著完成任務的信念。隻要你心中裝著這種信念,對所承諾的事情立即去執行、去行動,那麼任何借口便無藏身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