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決定行動。要想讓自己不可替代,離不開職業理念的調觀整和校正。
有的人因為具備先進的觀念,雖然學曆不高,技能有限,卻能成為老板眼裏的紅人、公司裏不可替代的主角、職場上的員工,從而出人頭地、加薪升職。有的人即使擁有高學曆、豐富的職業技能,但由於觀念落後,導致自己在公司裏可有可無、鬱鬱不得誌,最後窮困終身。
可以說,成功與失敗,富有與貧窮,青雲直上與原地踏步,隻不過是一念之差。
成功的標準由你定義
有一首閩南語歌曲,叫《愛拚才會贏》,許多朋友可能都比較熟悉。其中有一句歌詞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拚”,說的就是成功者的秘訣。
當年輕的朋友問我如何才能成功時,我總是禁不住要先問一句:“你是怎麼界定成功的?你認為什麼是成功?”我個人認為成功有很多不同的層次,也有不同的種類。這首先涉及一個定位問題。比如,假使你目前是一名打工仔、一名打工妹,對你來說,成功的標準和一名學生、一名老板、一名畫家的標準肯定很不一樣。對一名學生來說,好好學習,取得優異的成績,得到老師的認可、同學的擁護,可能就算成功了;對一名老板來說,把企業辦得很好,每年能給國家上繳很多的利稅,能安排很多人就業,並且讓員工能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一筆可觀的收入及舒心的工作環境,同時,企業能承擔起自身的社會責任,為社區、為國家做貢獻,為股東、客戶、供應商負責,那麼這個老板就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了。對於畫家來說,他的作品能得到觀眾的認可,能在藝術上有所創新,那就稱得上是一位成功的藝術家。
對成功定位的提問,其目的無非有三。
第一,不管你目前從事的工作是什麼,不管你的起點有多低,身處的位置有多麼不同,追求成功的心情有多麼急切,首先要捫心自問:你有一個明確的定位嗎?你是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商人,一個企業家,還是一個普通職員?位置決定起點,決定一個人的思維和行事方式。一個準確的定位能讓你少走彎路,能讓你明白自己身在何處。
第二,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古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萬丈高樓平地起”,說的都是這個道理。年輕人想成功,切不可操之過急。在條件不成熟的時候蠻幹,隻會適得其反。我本人就有這方麵的深刻教訓,可謂是切膚之痛,所以當然不希望你們還犯同樣的錯誤。在後麵的文章裏,我將向你們提及這方麵的慘痛經曆。
第三,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盡管布滿了荊棘,有許許多多的障礙,有風雨,有陰霾,甚至有電閃雷鳴,有來自好朋友的背叛與欺騙,有來自供應商和客戶的不滿意,有資金緊張,有貨品滯銷的焦灼,但我們一定要保持一顆樂觀豁達的平常心。
認識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總給人一個微笑的麵孔。這不是偽裝,而是我的真實心態。隻有保持一顆快樂的心,精神愉快地工作與生活,我們才能發現工作之美、生活之美,發現朋友身上的美、發現上司、老板身上的美,才能從周圍汲取到無窮的精神力量。
我很不理解那些對周圍的人和事總是充滿抱怨的人。尤其是年輕的朋友,剛剛走上社會,一碰到不如意的事,就喜歡發牢騷,管不住自己的嘴,仿佛把心中的不滿嘮嘮叨叨地說出來,或者表現出一臉痛苦的表情,就能把自己從窘境中解脫出來。其實,這樣的表現,隻會讓情況更糟。一個明顯的道理就是,人都是趨向追求快樂的,都喜歡和快樂的人打交道。快樂能傳染,快樂能帶來更多的快樂。而痛苦和牢騷就像病毒一樣,能侵蝕掉一個健康的軀體。一旦表現出不快樂的樣子,客戶和朋友很可能會遠離你,誰也不想和一個整天愁眉苦臉的人做生意。其中的道理,我想再明顯不過。
沒有哪一個成功的大生意人、知名的企業家,成天表現出心事重重的樣子。所以,要想成功,還要注意:別發牢騷,別一臉痛苦狀,再苦也要笑一笑;即使裝,也要裝得逼真。自我排壓的能力很重要,它與你能否搞定客戶息息相關,須臾不可離。當然,那種發自內心的微笑是最理想的,也是一個成功人士最應具備的素質。
既然定位、心態和微笑非常重要,那麼對於一個普通的職員來說,成功是什麼呢?我想大家最關心的就是能引起老板和上司的重視,能得到老板和上司的栽培,在工作中能得到管理更多的人或錢的機會。
從HP退休的前大中華區總裁孫振耀先生曾經說,他在進入社會以後,碰到的第一個問題是成功的標準問題。他的體會是:
要想在這個社會成功,就要用別人的觀點看事情。因為除了自己的標準以外,成功的標準在每個地方、每個環境、每個行業、每個公司,甚至每一個時間點都是不一樣的,是隨著環境變化而變化的。
既然我們是在企業裏工作,是為別人打工,那我們就要以職業的眼光看待成功,站在老板的角度來定義成功。
做一個老板喜歡的人,成為老板眼裏不可替代的員工,這就是員工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