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9章 老年人“返老還童”提示哪些疾病(2)(3 / 3)

能字古通態。疾病的臨床表現和病因病量的統稱。

是唐代建立的一種民間醫療機構,多設在廟中,是醫院的雛型。

由於氣機鬱滯而引起的小兒睾丸腫大病變。

指病在太陽表分的意思。辨證方法之一。是通過疾病的臨床表現去推斷病因,並運用病因去說明病理變化,歸納疾病證候,為治療提供依據的一種辨證方法。

《素問》根據疾病的臨床表現,把病因、病位、病性間的相互關係,歸納成十九條,稱為病機十九條。其中具體內容為“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諸氣鬱,皆屬於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熱瞀瘛,皆屬於火;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諸厥固泄,皆屬於下;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於火;諸痙項強,皆屬於濕;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脹腹大,皆屬於熱;諸躁狂越,皆屬於火。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病有聲,鼓之加鼓,皆屬於熱;諸病跗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請轉反戾,水液混濁,皆屬於熱;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上肢肱部外側。即肩以下至肘的外側部分。

薄貼見唐·孫思邈《千金翼方》,清·徐靈胎說即膏藥的古名。膏藥是貼在皮膚上,利用它所含的各種藥物的作用,以治療疾病。其製法是:把一定處方的藥物浸在麻油內一個時期,入鍋煎熬,待藥物枯黑,去渣,再熬至極為稠厚,加入黃丹(用鉛與硝、硫黃製成,為黃赤色粉末)拌勻,將鍋離火,藥液逐漸凝固,凝固後取出切成大塊,浸涼水中去火毒。用時加熱溶化,攤於布或厚紙或薄油紙上,貼於局部。內科膏藥有祛風、化濕、行氣、活血等作用。外科膏藥對腫瘍能消腫定痛,對潰瘍有祛腐、生肌收口、護肉等作用。另一種膏藥,是把鮮藥經過搗打而成膏,用竹簽挑起,攤於紙上而成,也有做成薄餅,貼於局部的。

古病名。因大怒氣逆,迫使氣血奔迫於上而產生突然昏仆的病變。

是治療血虛證的方法。血虛證表現為麵色蒼白、唇舌爪甲色淡、頭暈目眩、心悸、氣短、女子月經不調、量少色淡等症。

包括補腎陰和補腎陽。參見“補陰”、“補陽”條。

補和瀉是治療上的兩個重要原則。“補”,主要用於治療虛證。“瀉”,主要用於治療實證。在針灸療法中的補瀉主要是通過應用不同手法以產生不同刺激強度與特點而取得的。古代應用的針法補瀉種類很多,主要有“迎隨補瀉”、“提插補瀉”、“疾徐補瀉”、“撚轉補瀉”等,參見各條。

補可去弱,如人參、黃芪之類。弱是虛弱的病證,須用補益的藥物治療。人參、黃芪合用熬膏藥,名“參芪膏”,可治脾肺氣虛。如脾胃衰弱,消化力弱,食欲不振等,可用“四君子湯”(黨參、白術、茯苓、甘草)。

氣虛容易自汗。如心氣虛、肺氣虛都有自汗,用補氣藥後自汗停止,這就是補氣固表。如黃芪、白術都具有這一作用。指月經不調或停閉的病症。不能入睡,通常稱為失眠。

古人上廁所解大便後要換衣服,所以,把解大便稱為更衣。不更衣就是不解大便或大便不通。

眴眴是眼球轉動的意思,不能眴就是眼球不能自然轉動。前指小便,後指大便,就是大小便不通。煩是心中悶亂不寧的感覺,躁為形體擾動不安的現象。不煩而躁是指病人內心淡漠無所感知,而形體躁動,這是神去形存的危險征兆。不汗出就是不出汗。在外感病中,因為表氣閉塞,汗不能出,熱則不能宣散於外,病人就會因裏熱壅盛而煩躁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