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9章 老年人“返老還童”提示哪些疾病(2)(2 / 3)

分析症狀,確定證型,為治療提供依據的分析判斷過程。

即運用四診八綱、髒腑、病因、病機等中醫基礎理論,對病人表現出的症狀、體征進行分析綜合,以辨明證型,並在此基礎上製定出治療措施的過程。以臨床表現為依據,通過思維分析,推求病因病機的過程。外邪侵犯人體後尚在體表,而未入裏的邪氣,稱為表邪。表邪所引起的病變,多為外感病的初起階段,以惡風寒、鼻塞、咳嗽、脈浮、苔薄白、周身疼痛為主要症狀。指以惡寒發熱,無汗,周身疼痛,脈浮緊為主要症狀的外感病。邪氣外束,腠理閉塞,這是表實證的主要病機。衛陽虛衰,腠理不固的證候性質。表虛多見汗自出,惡風,脈浮緩等症狀。指感受六淫邪氣後,產生的發熱、微惡風寒、口渴、脈浮數的證候。指感受六淫邪氣後,產生的惡寒重、發熱輕、無汗、身疼痛、脈浮緊的證候。

衛氣有溫養皮膚、開合毛竅和調節寒溫、抵禦外邪的作用。如衛氣虛則不能固表,皮膚腠理疏鬆,外邪容易侵入,易得感冒。發病時,表現為自汗、怕風等症狀。指外感病發展過程中,表邪內傳髒腑的病機轉化。表邪入裏後常隨體質特點而發生寒熱不同的變化,這種變化與所感邪氣的性質也有密切關係。寒化多虛證,熱化多為實證。在外感病發展過程中,由於邪盛正虛,或誤治引起的表邪入裏,病情劇增的病理變化,稱為表邪內陷。正虛不能抗邪,是造成邪氣內陷的主要原因。病證名。病見外有發熱,脈浮數,內有嘔吐清水,瀉利清冷等。表熱是假,裏寒裏真,這是陰盛格陽的表現。在外感病發展過程中,表寒症狀尚未解除,又出現裏熱症狀的證候性質,屬表寒裏熱。多見惡寒發熱,頭身痛,煩渴,脹滿,躁擾等症狀。指既有惡寒發熱,無汗等外感表實症狀;又有神疲,氣短,食少,腹瀉等髒腑氣血虛衰的證候性質。指既有汗自出、惡風等表氣虛症狀;又有便秘,腹痛拒按,舌苔黃厚等陽明腑實的證候性質。指表證裏證同時存在病證。如既有外感寒邪的頭身痛,無汗,脈浮;又有內傷飲食的脘悶,噯腐等症狀,就屬表裏同病。指體內體外都出現熱證。如外有發熱不惡寒,內有口渴、心煩等症,就屬表裏俱熱。指外感寒邪,內傷生冷;或素體陽虛,又感風寒的證候。多見惡寒肢冷,神倦,腹瀉清稀,腹痛喜溫喜按等症狀。即既見惡寒發熱、無汗、脈浮緊之表證,又見便秘、尿黃赤、腹痛拒按等裏實的證候。指髒腑氣血虛衰而兼衛陽不足,腠理不固的證候。多見自汗,易於外傷風寒,氣短,食少便溏,耳鳴眼花,陽痿,幹咳,盜汗,潮熱等症狀。即解表與通裏或清裏的藥物同時並用,以治療表裏俱實證候的方法。表證已經解除,但裏證還未痊愈,或髒腑氣機還沒有完全調和的意思。在表寒裏熱證中,寒邪束表的症狀嚴重,有明顯的惡寒、無汗、身疼痛等症狀,而裏熱不甚,僅口微渴、苔微黃者,為表寒重,裏熱輕。多見於表寒裏熱證的初起階段。

①泛指一切病證。②指重病、大病。③擔心,憂慮的意思。

指病因、病位、證候、髒腑氣血虛實等在疾病過程中發生、發展、變化的道理。

指疾病反映在色澤上的變化,診斷上以麵部色澤為主。病色有善惡之分,不論出現何種顏色,皆以明潤含蓄為佳,稱為“善色”,一般表示病情較輕或預後較好;若顏色顯露枯槁不澤,稱為“惡色”;一般表示病情較重,預後不良。參見“色診”、“五色主病”各條。

疾病外候的統稱。即指疾病反映出來的現象,包括症狀和體征。

指所患的病證是屬溫邪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