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1 / 3)

刻板盛於五代雕板肇祖於唐,而盛行於五代。薛《五代史。唐書明宗紀》:“長興三年二月辛未,中書奏請依《石經》文字刻《九經》印板,從之。”(宋王溥《五代會要》八經籍雲:“後唐長興三年二月,中書門下奏請依《石經》文字刻《九經》印板。敕令國子監集博士儒徒,將西京《石經》本,各以所業本經句度鈔寫注出,子細看讀。然後顧召能雕字匠人,各部隨帙刻印板,廣頒天下。如諸色人要寫經書,並須依所印敕本,不得更便雜本交錯。其年四月,敕差太子賓客馬縞、太常丞陳觀、太常博士段、路船、尚書屯田員外郎田敏,充詳勘官。兼委國子監於諸色選人中召能書人,端楷寫出,旋付匠人雕刻。每日五紙,與減一選。如無選,可減等第,據與改轉官資。”)又《漢書。隱帝紀》:“乾元年五月己酉朔,國子監奏《周禮》、《儀禮》、《公羊》、《穀梁》四經未有印板,欲集學官考校雕造,從之。”(《五代會要》雲:“漢乾元年閏五月,國子監奏,見在雕印板《九經》內,有《周禮》、《儀禮》、《公羊》、《穀梁》四經未有印本,今欲集學官校勘四經文字鏤板,從之。”)宋王溥《五代會要》卷八(經籍):“周廣順六年六月,尚書左丞兼判國子監事田敏,進印板《九經書》、《五經文字》、《九經字樣》各二部,一百三十冊。”(按:《會要》所采多《薛史》,此亦《薛史。周本紀》文,今本《薛史》輯自《永樂大典》,原文本多殘缺,故《會要》所引周漢事亦較《薛史》為詳,或亦《薛史》原文也。王應麟《玉海》引《中興書目》雲:“《字樣》一卷,開成丁巳歲唐元度撰,大曆十年司業張參纂成《五經文字》,以類相從。開成中,翰林待詔唐元度加《九經字樣》,補所不載。晉開運末,祭酒田敏合二者為一編。後周廣順三年,田敏進印板《九經書》、《五經文字樣》各二部。”按:應麟所記與《會要》微有不同。《會要》言田敏所進為《五經文字》、《九經字樣》,而應麟謂田敏合二者為一編。據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雲:“《九經字樣》一卷,往宰南城,出謁。有持故紙鬻於道者,得此書。乃古京本,五代開運丙午所刻也,遂為家藏書籍之最古者。”是振孫所見舊刻《五經文字》、《九經字樣》,各自為書,未嚐合編也。應麟稱引,與《會要》、《書錄》皆不符,非《中興書目》之誤,即所見為流俗本也。)“顯德二年二月,中書門下奏國子監祭酒尹拙狀稱:”準敕校勘《經典釋文》三十卷,雕造印板,欲請兵部尚書張昭、太常卿田敏同校勘。‘敕其《經典釋文》已經本監官員校勘外,宜差張昭、田敏詳校。“(按:顯德二年,周世宗即位之二年也。疑亦《薛史》舊文。)當五代兵戈ㄈ擾,禪代朝露之際,而其君若臣,猶能崇尚經典,刻板印行,不得謂非盛美事也。夫上有好者,下必有甚。其時士大夫之好事者,如《宋史。毋守素傳》雲:”毋昭裔在成都,令門人勾中正、孫逢吉書《文選》、《初學記》、《白氏六帖》鏤版,守素齎至中朝,行於世。“其嘉惠士林,固有足多者。至自刻己集,如《薛史。和凝傳》雲:”平生為文章,長於短歌豔曲,尤好聲譽。有集百卷,自篆於版,模印數百帙,分惠於人焉。“又貫休《禪月集》,有王衍乾德五年曇域後序,稱“檢尋槁草及ウ記憶者,約一千首,雕刻成部”。可見其時刻板風行,舉之甚易。故上自公卿,下至方外,皆得刻其私集,流播一時。今和凝僅傳《宮詞》、(《宋朝類苑》(殿本薛史本傳?⒁?:和魯公凝有豔詞一編,名《香奩集》,凝後貴,乃嫁其名為韓。今世傳韓《香奩集》,乃凝所為也。凝生平著述,分為《演綸》、《遊藝》、《孝悌》、《疑獄》、《香奩》、《ぷ金》六集。自為《遊藝集序》雲:“予有《香奩》、《ぷ金》二集,不行於世。”凝在政府避議論,諱其名。又欲後人知,故於《遊藝集序》實之。此凝之意也。《疑獄集》(四卷。《四庫全書。法家類》著錄雲:“五代和凝與其子{囗囗}同撰。……陳振孫《書錄解題》稱:《疑獄》三卷,上卷為凝書,中下二卷為{囗囗}所續。今本四卷,疑後人所分。”而貫休《禪月集》,乃裒然有二十卷傳世,則固有幸有不幸也。若其時諸書刻本,自來未聞藏書家收藏。光緒庚子,甘肅敦煌縣鳴沙山石室出《唐韻》、《切韻》二種,為五代細書小板刊本。(載羅振玉《鳴沙山石室秘錄》。)惜為法人伯希和所收,今已入巴黎圖書館。吾國失此環寶,豈非守土者之過歟?

唐天刻書之偽日本水野梅曉行笥中,有《文選。歸去來辭》,卷尾刻“大唐天二年秋九月八日餘杭龍興寺沙門無遠刊行”字一行。德清傅雲龍《纂喜廬叢書》中刻有此種殘本,黎庶昌跋盛稱之。據島田翰雲,是彼國大阪西村某贗刻三種之一。三種者:一延喜十三年《文選》,一即《歸去來辭》,一忘其名。用寫經故紙,集寫經舊字活字擺印。水野所藏,正是此種。傅、黎當梯航四達之時,而猶受欺如此,則又無怪錢遵王以日本正平本《論語集解》當高麗本,而詫為書庫中奇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