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習慣它!為記事本做自我分析與診斷(1 / 3)

重新審視自己的記事本,使我們從生活中學到了經驗,為下一階段而複習使命和角色、確立目標、建立下一階段的框架作更好的準備。我們不斷在安排日程、行動、評估——安排日程、行動、評估——安排日程、行動、評估;通過這樣的循環,我們加強了自我認識、教育了自己的良知、培養了心靈的良好習慣。

想要懂得今天,就必須研究昨天。

——美國女作家 賽珍珠

讓我們來重新審視自己的記事本

要重新審視自己的記事本,首先必須認識記事本的結構,並且希望能夠熟練使用記事本的各個功能。當我們重新檢查自己的記事本時,可以嚐試著修改自己的記事本功能、記錄風格等內容。記事本不是記錄本,我們把記事本作為我們行動與反省的暗示,所以對記事本內容的審視是最關鍵的一環。在逐漸地改變記事本的使用方式後,我們就能養成了個人的記錄風格。

有一個心理學家做了一個老鼠進迷宮的試驗。他們把老鼠放在迷宮的一端,把食物放在另一端,觀察老鼠如何在迷宮中左碰右撞,最後找到食物。下次試驗時,老鼠碰撞的少一點,速度也快了一點。再過了一段時間,隻要幾秒鍾,老鼠就“嗖”地穿過迷宮,把那美味食品放進嘴裏。

然後把食物拿走。有一段時間,每次把老鼠放進迷宮,它仍然直奔另一端。但是,不久它就明白食物不在那兒,於是就停止奔跑。

他最後說:“這就是老鼠和人的區別,老鼠停止而不再嚐試。”

雖然這個評論是個玩笑,但這個心理學家的觀點卻是正確的。我們經常陷入某種慣例或單調的工作、受吸引而形成某種不良生活模式或養成某個壞習慣。一周又一周,我們在生活中反複做同樣的事情——和同樣的弱點鬥爭、重複同樣的錯誤。我們沒有從自己的生活中真正學到什麼。我們不會停下來,問自己:“為了不會完全重複同樣的錯誤,我能從這次錯誤中學習一點什麼?”因此,我們應該常常對記事本作評估並由此獲益,否則我們的記事本都是不完整的。

重新審視自己的記事本,使我們從生活中學到了經驗,為下一階段而複習使命和角色、確立目標、建立下一階段的框架作更好的準備。我們不斷在安排日程、行動、評估——安排日程、行動、評估——安排日程、行動、評估;通過這樣的循環,我們加強了自我認識、教育了自己的良知、培養了心靈的良好習慣。

定期回顧人生目標,積極進行自我對話

一定要定期檢查計劃表。

早上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計劃表。如果你確定要做的事都列在計劃表上,而且每天固定檢查計劃表,你就絕不會因為“忘記”而沒有完成任務。

福布斯二世一直在他的書桌上放著一張記錄重要事項的紙,這是他個人管理係統的中心:“每當我覺得進退兩難時,我就會看看這張紙,確定使我動彈不得的事是否真的值得讓我為難。”通常福布斯的紙上大約有20件事,包括電話、信件,以及他必須口述的一小段專欄文章。他說:“如果你沒有一個固定的記事本記錄你想做的事,事情永遠都無法完成。”

這也是在管理其他事情時非常有用的技巧。

每當你分配工作給部屬時,你應該確定他們會將你所交代的事情記在計劃表上。在之後的會議中,也要請他們帶計劃表來開會,並以此作為進度報告的根據。如此一來,你就可以確信你指派的工作不會被遺漏。

在工商企業或社會中,沒有多少特質比“可靠”更重要了。經理人喜歡指派工作,以便他們能專心去做其他的事情;策劃會議或社交活動的人,都希望那些與會者不會將出席時間忘得一幹二淨。

你可以把審視記事本的心得寫在記事本中,也可以寫在一張作廢的紙張上。你可能發現在記事本中隨身保存一張問題的清單是有用的,每次審視記事本前先把這些問題過一遍。你可能認為列出的問題不應多於五六個。你盡可以從下述問題中選擇幾個:

■ 你要問自己的問題:

1.我實現了哪些目標?

2.什麼因素讓我得以實現目標?

3.我遇到了什麼挑戰?

4.我是怎樣戰勝這些挑戰的?

5.實現這些目標是否是我的時間的最佳利用?

6.對這些目標的注意是否使我錯過了本來可以更好利用時間的意外機遇?

7.哪些目標我還沒有達成?

8.什麼因素阻礙了我達成目標?

9.我的抉擇是否讓我比原來的計劃更有效地利用了自己的時間?

10.哪些未實現的目標應該列入下階段的日程安排?

11.我是否抽出了時間用於自我更新、反省和再承諾?

12.我用什麼方法實現了各個角色和目標之間的平衡?

13.本階段運用時間管理方法的效果如何?

14.從總體上講,我能從中學到什麼經驗?

15.如果你想做長時間的審視,比如一個季度或者一年,可以問自己這類問題:

①我能從確立並實現目標的過程中看到什麼成功或

失敗的模式嗎?

②我是否設定了現實的、但有挑戰性的目標?

③總在幹擾我實現目標的是些什麼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