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2 / 2)

父親那一年已年滿十八歲了,他在一縱當一名排長。當他又一次踏上東北的土地之後,心裏多了許多說不清的滋味,他又想起了在抗聯時的歲月,還有在靠山屯吃百家飯時的日子。現在的抗聯,仍艱苦卓絕地和日本人在老林子裏周旋著,他們拖住了一部分日本人的力量,支援著八路軍、新四軍的抗日。

又是幾年之後,日本人終於投降了。父親本以為不會打仗了,他從再一次回到東北後,一直無法忘記靠山屯的父老鄉親,那裏是生他養他的地方,他日夜都在思念著靠山屯,可他卻一直也沒有機會回去過。日本人投降了,不打仗了,這時父親已是一縱的一名連長了。他不僅學會了打仗,而且槍法也練得百發百中了,他回到靠山屯完全可以靠打獵為生了。他要當一個好獵人,為不能自食其力的父母挽回麵子,同時也報答靠山屯父老鄉親的養育之恩。父親的理想沒有得到實現,日本人投降不久,國民黨為了爭奪勝利果實再一次掀起了內戰,他們在東北投入了大量兵力,和東北縱隊展開了新的一輪較量。中國偉人毛澤東遠見卓識,早就派出了傳奇將領林彪深入到東北指揮作戰,爭爭奪奪拚拚殺殺之後,解放軍滾雪球似的壯大了起來,在中國偉人們的調度下,在東北打響了著名的遼沈戰役。那一年,父親已經是一名很年輕的營長了,年輕的父親明白了一則真理,要想安心踏實地回到靠山屯過獵人的日子,首先要把眼前的國民黨部隊徹底消滅,否則獵人將永無寧日,於是,父親熱情高漲地投入進遼沈戰役,在這樣你死我活的敵我較量中,父親無論如何想不到女人,他也沒有工夫去想。雖然父親那時年輕氣盛,血氣方剛,但他早已把過剩的精力轉化到了戰爭中,老年的父親曾這樣形容戰爭:戰爭其實打的是精血。老年的父親對戰爭的形容精辟而又深刻。

遼沈戰役以解放軍大獲全勝而告終,國民黨隊伍節節退敗,固守北平和天津,企圖扼守住通往中原的這條要道。這是有著許多精血的解放軍們不能答應的,他們雄赳赳地走過山海關又打響了平津戰役。這之後,父親隨著百萬大軍一直南下,追著國民黨的隊伍一直往南,國民黨的隊伍沒有喘息的時間,追趕的父親也沒有喘息的機會。在這種追著趕著中,一年年過去了,父親的年齡也一年大似一年了。年輕力壯的父親,無數次地想過女人,但卻一直和女人無緣。父親的隊伍一直把國民黨追到了海南島,最後又把國民黨追往台灣才暫時罷休,這時共和國已經一歲了,全國形勢一片大好,除邊遠地區仍有國民黨在負隅頑抗,但已屬秋後的螞蚱沒有幾天蹦躂了。於是,父親的部隊又揮師北上,進駐東北沈陽城,建立更加鞏固的大後方。

父親在進駐沈陽的路上,他一眼就看見了琴,琴的身影仿佛是一粒炙熱的火星兒濺在父親堆滿幹柴的心間,父親心中的大火便不可遏止地熊熊燃燒起來。

那一夜,父親無法入睡,他睜眼閉眼都是琴的身影,這就注定了父親和琴之間將會發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