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問題是,對於阿靜來說,這個小孩子實在太糟糕。“現實媽媽”欠他太多,他現在要“理想媽媽”來還債;“現實媽媽”非常花心,他現在也懷疑“理想媽媽”會一樣風流;他對“現實媽媽”懷有很多憤怒的情緒,現在他將它們發泄到了“理想媽媽”身上……、
在心理治療中,這種現象被稱為“移情”1 ,即病人將親子關係的模式轉移到他和醫生的關係上來。移情是心理治療的契機,有經驗的心理醫生會利用這個契機將病人拉出無意識的陰影,將他帶入光明。如果阿靜是一名心理醫生,她就會知道,嶽東將自己的膿包呈現在了她麵前,她可以對這個膿包下手術刀了。但是,隻有經過專業訓練的人才懂得這一點,才知道怎樣下手術刀,而阿靜不是。最後,她隻好退卻。 “我們之所以會在戀愛中重複童年的錯誤,是因為我們無意識想得到治療,”榮偉玲說,“隻是,如果病得又重又缺乏改變的動機我們就不是好的病人,再優秀的心理醫生對此也無能為力。”
案例(二):修正童年的錯誤
嶽東的童年太過悲慘,他病得太重。但更成問題的是,他缺乏改變的動機。阿靜是他最理想的戀人了,他以後那些數不清的戀人沒有一個能像阿靜這樣愛他,沒有一個肯去扮演他理想中的媽媽。本來,在這麼好的條件下,如果他也試著去反省自己的人生,去主動改變他的行為模式,那麼這會是他最重要的被拯救的機會。但是,他不想改變,他認為父母應該對他的人生負責任,而他沒有責任,他常說:“我的人生太不幸了,我成為這個樣子不是我的錯。” “在心理治療中,隻有當病人有強烈的改變動機後,心理醫生才可能發揮作用,”榮偉玲說,“在戀愛中也一樣。”
24 歲的張莉在廣州一家外資公司工作,她愛上了大她三歲的同事王江,因為王江符合她理想中的男人形象。張莉在廣州長大,3 歲時,她爸爸跟另外一個女人離家出走,直到她 16 歲時才回家重新與媽媽複合。因此,張莉恨爸爸,她發誓一定要找一個和爸爸完全不同的人,“不能再讓孩子重複我童年的災難”。王江正是這樣一個人。張莉的爸爸風流倜儻、能言善辯,而王江則穩重誠實,不善言辭,但很聰明能幹。
王江在農村長大,雖然過去的日子艱苦,但爸爸媽媽愛他,他也愛爸爸媽媽,一家人也其樂融融。
戀愛第一年,兩人相處很好,張莉將王江的生活照顧得井井有條,對王江的父母也很尊敬。王江對張莉也非常在乎,雖然在農村長大,但他非常浪漫,每一個節日他都會給張莉製造意想不到的驚喜,無論去哪裏出差,都記得給她帶回她喜歡的禮物。
“你是不是怕我和你爸爸一樣”
但到了第二年後,兩人有了一些麻煩。張莉經常為一些小事情和王江吵架,也慢慢地對王江越來越不放心,開始查王江的電話和電子郵件,甚至他的行蹤。王江一開始比較寬容,但這些事情多了以後,他也逐漸地失去了耐心。去年年底,兩人終於在家裏狠狠地吵了一架。吵到最後,張莉坐在地上傷心地哭了起來,就像一個小孩子那樣。
就在這一刻,王江仿佛明白了什麼,他問張莉:“你是不是怕我和你爸爸一樣,所以才跟蹤我,不相信我?”
這一句話擊中張莉的傷心處,她抱住王江,號啕大哭起來,仿佛要將童年的那些傷心都哭出來一樣。王江明白了什麼,他一句話不說,隻是緊緊地抱著張莉。
等張莉平靜下之來後,王江和她談了很久。最後,張莉明白,不僅她跟蹤王江是在重複童年的錯誤,經常為一些小事和王江吵架也是在重複童年的錯誤。原來,張莉媽媽的工作非常繁忙,她經常早起晚歸,把小張莉一個人丟在家裏,而且回家後也常忙自己的工作而忘記了張莉。這時候,張莉隻有用吵架的方式贏取媽媽的注意,並且,一旦她生起氣來,媽媽就會過來關心她。這樣一來,吵架就成了張莉贏取親人注意力的方式。現在,她之所以老和王江吵架,也是因為在潛意識中,張莉以為,她可以用吵架的方式贏得王江的關注。
但是,經過這一次深談,張莉終於明白,王江不是她爸爸,也不是她媽媽。他是她最親的親人,但是,他是一個全新的親人,與她以往的親人都不同,她不需要用對待爸爸媽媽的那些方式來對待他。
等明白這一點之後,張莉不再查王江的行蹤,也盡量控製自己不和王江吵架。另一方麵,王江也懂得了張莉這些“不合理行為”的意義,對張莉更多了一些寬容。“符合”不是“等於”
戀愛的蜜月期,戀人會扮演彼此的理想父母,因為我們潛意識中都會知道對方需要什麼。但是,等蜜月期過後,兩個人的距離近到不能再近時,我們就會將戀人當作現實父母,以前對現實父母的那些不滿,現在會轉嫁到戀人的頭上。而且,在轉嫁時,我們就是一個蠻不講理的孩子。戀人越愛我們,我們越不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