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夫妻關係是家庭的核心(2)(1 / 3)

這是考驗一場戀愛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我們很容易產生不耐煩的情緒,從而不願意繼續給予戀人無條件的愛。要想超越這個艱難時期,最好的情形是,一方麵,我們明白自己的很多不良情緒不是因為現在的戀人才產生的,而是過去所造成的。另一方麵,戀人繼續給予我們無條件的愛。

張莉和王江正是這樣做的。在那一場激烈的爭吵中,王江突然領悟到,張莉不是在查他的行蹤,也不是在生他的氣,而是在查她父親的行蹤,在生她媽媽的氣。並且,他將這個頓悟告訴給張莉後,張莉也立即就明白了這一點,並由此產生了改變的動力。同時,王江一如既往地給予張莉無條件的愛,而不是將這個發現當作攻擊張莉的武器。這些因素綜合到一起,張莉童年時的錯誤最後終於得到了修正。

不要將戀人當作愛的工具

“符合”不是“等於”,熱戀中的人必須要明白這一點。你對戀人有一種期待,戀人對你也有一種期待。很可能,你既符合她的期待,她也符合你的期待。但是,這種相互的符合隻是一種運氣,你們彼此並不真正懂得對方的期待。戀人不管多像你的理想父母,那也隻是你的投射、你的看法,來自於你童年的期待。但實際上,你的戀人有另外一種生命體驗,他是另外一個人。如果你隻覺得戀人是你的理想父母,那就等於你隻是將戀人當作了一個愛的工具或對象,而沒有將戀人當作一個獨立的人來看待、來理解、來尊重.

婚姻之所以容易成為愛情的墳墓,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婚姻隻是我們過去家庭模式的複製。戀愛過程沒有完成前,我們彼此將對方當作自己理想中的父母,我們也彼此努力去扮演對方理想父母的形象。但結婚儀式完成後,理想父母回歸到了現實,我們不再扮演彼此理想父母的形象,不願意再給予無條件的積極關注。

我們總是在循環,但隻要你去努力,就有機會打破這個循環。前麵提到的嶽東,如果他停止對父母的抱怨,開始努力,不隻是索取,也去給予,那麼阿靜不會離開他,就算離開,他也會找到他生命中的其他拯救者。其實,即便在這種情況下,阿靜已是他很重要的拯救者。如果沒有阿靜,嶽東可能早已經產生了其他更嚴重的問題,譬如精神分裂症、自殺,等等。

戀愛:與家的最後一步分離

少數時候,一場戀愛會自動拯救一個人,這是愛情為什麼被奉為偉大的深層原因。但是,如果特別想得救,我們就必須自己去努力。

榮偉玲說:“好的 父母是天賜的運氣, 可以讓我們有一個好 的心理基礎。但是,生命之所以有價值,就在於我們能作選擇。而戀愛,是我們可以選擇的機會。如果我們不把自己全交給潛意識去指揮,努力去救自己救戀人,那麼我們每一次戀愛都可以成為一個好的治 療機會。”

要想達到這一點,除了要學習無條件的愛,也要學習分離。戀愛是與家庭分離的最後一步。並且,因為是對親子關係的深刻複製,所以,戀愛關係也尤其難以“分離”,戀人分手帶來的痛不亞於童年時父母與我們的分離。

分手一開始注定是痛苦的,因為我們有很多分離的痛苦記憶。小時候,媽媽或爸爸經常會狠心離開我們,部分是合理的,如工作、學習;部分是不合理的,如父母離婚,或他們根本就不愛我們,等等。不管合理還是不合理,我們都會受傷,因為嬰兒期的我們一開始不會懂得這些。

戀愛的分離一樣具備殺傷力。雖然我們現在懂得了合理與不合理但是,因為戀愛首先是對親子關係的複製,我們在情感上和童年一樣不想理會合理與不合理,我們隻看到了一點:“他不要我了,像爸爸一樣”或者“她不要我了,像媽媽一樣”。

關係是不可預測的

童年,我們渴望穩定,渴望父母時時刻刻都守在自己身邊。現在,我們一樣渴望穩定,渴望戀人時時刻刻守在自己身邊。但是,如果爸媽媽不與我們分離,那麼,我們就不能成長。如果戀人不與我們分離,我們也一樣不能繼續成長。兩人總是黏在一起,這並不是生命的自然狀態和健康狀態。

建立一個好的關係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你永遠無法完全左右另一個人。

既然親密關係如此難建立,一些人,尤其是男性,幹脆就放棄親密關係,隻沉浸在某個特殊領域裏,並最終成為這個領域的泰鬥,譬如牛頓、康德和梵高等人。

康德仿佛很享受他的孤獨,但對梵高來說,孤獨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他一生都渴望擁有一個親密的異性關係,隻是一直都沒有學會怎樣去建立。 “建立關係很難,因為另一個人不可控製;發展理論很容易,因為這完全是你一個人的事情。你知道,隻要付出了,就會有結果。你對未來可以預測,但關係卻是不可預測的。”榮偉玲說。

再親密的人也是另外一個人

“生命是一個過程,戀愛也尤其是一個過程。”榮偉玲說,“如果隻將戀愛視為一個結果,我就是要占有我的愛人,那麼一定會遭遇挫傷。”

更重要的是,戀愛不僅是一種治療,也是一種嚐試。我們在嚐試尋找符合自己理想父母形象的對象,我們也在嚐試是否與戀人真的合適。不分青紅皂白地非要黏在一起,隻會增加生命的痛苦,隻會讓我們不斷重複童年的錯誤。對於很多人來說,過去的生命中充滿錯誤,而戀愛是一個修正的機會。以前有一個不愛自己的爸爸,那麼,好的,我一定要找到一個和爸爸類似的男人,讓他愛上我;以前有一個愛自己的媽媽,那麼,好的,我一定要找一個和媽媽類似的女人,她會好好愛我……我們心裏都埋藏著一個夢想:重複童年的幸福,修正童年的不幸。但問題是,無論我們選中的是怎樣一個理想父母,那隻是我們的投射。或許,對方真的非常符合自己理想中的父母形象。但是,對方有過完全不同的生活經曆,他也有一套屬於他自己的理想父母形象,而你卻未必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