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嶽東對女性出了名的挑剔。但這一次,他說“百分百地滿意”,因為他“百分百地愛她”,而真正的愛情裏,沒有挑剔。
他們的確非常“合適”。在結婚前的一個月裏,他們白天經常吵架,但一到了晚上又立即和好。嶽東對朋友們形容說“一天不吵架,渾身都沒力氣”,芭芭拉也是如此。但“君子動口不動手”,兩人無論吵得多麼激烈,也從不動手。
然而,結婚以後,形勢急劇惡化。嶽東後來說,他們兩人都陷入了“歇斯底裏的狀態”。譬如,芭芭拉要求換一個沙發套,嶽東答應了但沒有按時換,芭芭拉就會“連說至少一百遍,‘你換不換,你什麼時候換,快點去換,你不換就是不愛我……’”
嶽東也迅速從“百分百地滿意”變成了“近乎百分百地不滿意”,他挑剔芭芭拉的一切,嘲笑她的發型、服飾、舉止等,最讓芭芭拉憤怒的是,他經常會說“你這個老女人”。她最在乎年齡,每次嶽東一說到這個話題,她就會立即失控。嶽東知道這一點,但控製不住自己,芭芭拉的年齡成了他最愛說的話題,有時會當著同事的麵譏諷她。終於,結婚後的第五天,衝突全麵升級,芭芭拉打了嶽東一耳光,而嶽東則按著她的頭向牆上撞。芭芭拉跑出去報了警,並在警察的“保護”下乘夜取了她的所有東西。第二天,她飛回了澳大利亞。這場涉外婚姻就此“遊戲結束”。
嶽東恨媽媽,芭芭拉恨爸爸
他們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婚前百分百地滿意,在婚後變成了百分百地挑剔?因為,他們都是在重複過去的模式。嶽東潛意識中將芭芭拉當作了媽媽,而芭芭拉將嶽東視為了爸爸。但是,嶽東與媽媽、芭芭拉與爸爸的關係都是一場災難。他們這場短暫的婚姻不過是在重複童年的災難。
嶽東 6 歲時,爸爸遭遇車禍去世。此後,他一直與媽媽相依為命。但在他 14 歲之前,媽媽一直想找一個丈夫,但沒找到滿意的。其間,她經常晚上去談戀愛,整晚不回來,讓嶽東一個人過夜。而且有時一出去就是幾天,將嶽東托付給鄰居照顧。嶽東 16 歲的時候,媽媽也遭遇車禍死去。
恨媽媽,所以恨所有女性
嶽東常對朋友們說,他能長成現在這個樣子實在是個奇跡,隻是這個成長過程實在太痛苦,如果讓他重新選擇,他寧願去死也不想再重複一遍。
誰導致了這些痛苦,嶽東認為,是媽媽。他恨媽媽,認為媽媽經常“背叛”他。對於媽媽的死,他甚至沒有一點同情,他認為如果媽媽不是去會男友,就不會出車禍。
並且,嶽東將對媽媽的恨慢慢地蔓延到了所有女性身上。他之所以在一次又一次的戀愛中,折磨並背叛對方,隻不過是他潛意識中對媽媽的報複而已。
但是恨源自愛。當碰見芭芭拉後,因為芭芭拉像極了他媽媽,他一下子愛上了芭芭拉。和他媽媽一樣,芭芭拉極其情緒化,容易發怒,但高興起來又非常有感染力,盡管芭芭拉習慣說英文,但她和嶽東的媽媽一樣,說起話來像機關槍一樣,語速極快。
為什麼嶽東會挑剔所有女性,卻唯獨一開始“百分百滿意”芭芭拉呢?這是因為,嶽東的愛埋在心底,一般的女性難以喚起。隻有碰見像媽媽的女性,他這種埋在心底的愛才會被喚起。隻是,他的愛是孩子對媽媽的期望,是要求遠多於給予的愛,媽媽沒有給他的,他希望從芭芭拉的身上獲得。更可怕的是,他心底裏同時埋藏著對媽媽強烈的恨,結婚是一個儀式,讓他百分百地將芭芭拉認同為媽媽,此後,他將對媽媽的恨宣泄到了芭芭拉的身上。
恨爸爸,所以恨所有男人
芭芭拉也一樣,她和爸爸的關係也是一場災難。她爸爸的童年和嶽東有些類似,他對女性也有著強烈的恨。他恨媽媽,恨妻子,等芭芭拉出生後,他將這種恨也轉移到她身上。媽媽或妻子的力量和他基本勢均力敵,但幼小的芭芭拉不一樣,他可以對她為所欲為,而自己不需要付出什麼代價。
她恨爸爸,但為什麼會對嶽東一見鍾情呢?因為幼小的她其實渴望贏得爸爸的愛,她相信爸爸不愛她是一個錯誤。長大後,這種渴望成為一個潛意識,促使她愛上和爸爸相似的人,並努力去贏得他的愛,以此證明,她能夠糾正童年的“這個錯誤”。
同樣,嶽東也是如此,他在潛意識中也希望找到這樣一個機會去糾正童年的錯誤。
但同時,他們也渴望找到這樣一個人,去恨他(她),去折磨他(她),這就等於是報複“壞爸爸”或“壞媽媽”。童年的時候,幼小的他們是沒有力量去報複的,但現在他們有了這個力量。此外,在缺少愛的環境下長大,嶽東和芭芭拉都沒有學會愛的能力,單靠他們自己是沒有能力去糾正童年的錯誤的。
阿蓮和“好爸爸”離了婚。所謂的緣分,在心理學看來,可以歸納為一個等式:緣分=戀上“爸爸”或愛上“媽媽”。阿蓮和嶽東的故事驗證了這一點。
嶽東和芭芭拉的愛情是一場災難,阿蓮和劉凱又如何呢?也是一場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