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谘詢室裏,張先生說:“每次談話都這樣,我還沒說兩句,她就插進來。” “這個時候,你有什麼感受?” “鬱悶、惱火,覺得她不理解我,不可理喻。最後幹脆就不和她說話。” “用不說話懲罰太太?” “是的,我知道這是一種冷虐待。” “不說話,但是你很有情緒。”“是的,”張先生說,“我很憤怒。每次她打斷我的講話,我都感到憤怒。” “知道我為什麼打斷他嗎?”聽到這裏,張太太激動地說,“他說話總是又幼稚又不成熟。等他把廢話說完,哪有這種道理?” “我常給他講做人的道理。但他都當耳旁風,然後在工作上得到教訓,”她說,“你說,我多著急?”
我隻是想和你分享開心的感覺
“你了解我嗎?你怎麼知道我就升不了職?”張先生問。 “你和我都處不來,你的人緣能好嗎?”張太太說,作為妻子,她對丈夫太了解了,他一張嘴,她就知道他要說什麼。至於他的優點和缺點,她更是一目了然,所以她有資格斷定丈夫升不了職。
並且,“我的學曆比你高,職位也比你高,我肯定比你懂得多,我指點你也是理所應當的。” “但你知不知道?”張先生說,“我三個月前就升了,全部門就我一個人。” “啊……”張太太瞠目結舌,“那……那你為什麼不告訴我?” “我一開始就知道升職機會很高。”張先生說,“我回家告訴你,隻是為了和你一起分享開心的感覺。但你的指責讓我覺得像是吃了一隻蒼蠅。” “丈夫把你晾在外麵的時候,你是什麼感覺?”黃家良問張太太。 “我一心想給他好建議,他不接受,這讓我很惱火。我是關心他才這樣對待他的,我怎麼不去給別人提建議,”張太太憋了一肚子的委屈說,“他從不考慮我的好意,我忍不住要罵他。”
張先生用不說話的方式給妻子“冷虐待”,張太太也有自己的反擊方式:她拒絕和丈夫過性生活,“不同他做愛,不給他”。 “但一年多沒過性生活了,又是需求最旺盛的時候,你怎麼解決自己的需要?” “衝個涼,就壓下去了。”她回答說。 “這是讓我最惱火的地方。”張先生說。他一開始以為妻子是沒有衝動,後來才發現妻子是在“懲罰”他。兩個人為此沒少吵架,但張太太一直拒絕妥協。
“你怎麼解決自己的性需要?”黃家良問張先生。
“自慰……我不是沒有想過其他的方式,但我不想破壞這個家,”張先生說,“但對這個家的留戀越來越少,現在是過一天算一天。”
張先生的說法讓妻子感到很驚訝。張太太說,他們從不交流性的感受,她根本不知道丈夫會通過這種方式疏導性衝動。本來,她揣測丈夫一定是在外麵有女人,而且一想到這一點,她就特生氣,“我總以為他在外麵有女人,更加不想給他了。”
其實張太太犯了一個最明顯的錯誤:她太愛評價,並且偏愛批評評價是阻斷交流的最常見原因,丈夫想和她分享喜悅,但她一評價,丈夫覺得受到了傷害,就失去了交流的興趣。
一些人之所以喜歡評價,是因為他們學來了父母對自己的交流方式。父母要指點孩子,告訴孩子什麼地方做得對什麼地方做得不對。但是,這是一種“我行,你不行”的關係模式,如果一個喜歡“我行,你不行”的人正好碰上“我不行,你行”的配偶,兩個人的關係就會絲絲入扣,也會達成一種平衡。但是,如果對方不認為“我不行”,那麼這種關係就會觸礁。
並且,急於評價的人著眼點也是“解決問題”,而不是“交流感受”。張太太說,她是好意。什麼好意呢?就是指點丈夫,提高他的社會競爭能力,這是“解決問題”的思路。但是,她不知道,“交流感受”才是配偶、密友等親密關係進行絕大多數溝通的目的。出主意,阻止了對方倒苦水當配偶訴苦時,我們也容易出主意,因為我們容易認為,配偶遇到了問題,需要我們幫助。但實際上,配偶是想交流感受。這種思維上的錯位也會惹出很多不愉快。
心理學家徐浩淵博士在《我們都有心理傷痕》一書中舉到了這一個例子:
妻:累死我了,一下午談了三批客戶,最後那個女的,挑三揀四,不懂裝懂,煩死人了。
夫:別理她,跟那種人生氣,不值得。(提建議)
妻:那哪兒行啊!顧客是上帝,是我的衣食父母!(覺得丈夫不理解她,煩躁)
夫:那就換個活兒唄!(接著提建議)
妻:你說得倒容易,現在找份工作多難啊!甭管怎麼樣,每個月我還能拿回家三千多塊。都像你的活兒,是輕鬆,可是每個月那幾百塊錢夠誰花呀?眼看濤濤就要上大學了,每年的學費就萬把塊吧?!(覺得委屈,丈夫不理解,還說風涼話,開始抱怨)
夫:嘿,你這個人怎麼不識好歹?人家想幫幫你,怎麼衝我來了?也動氣了)
妻: 幫 我? 你 要 是 有 本 事, 像 隔 壁 小 萍 丈 夫 那 樣, 每 月 掙 個三五萬就真的幫我了。
夫:看著別人好,和他過去!不就是那幾個臭錢嗎?有什麼了不起?
這是一次糟糕的溝通,妻子隻是想倒倒苦水,但丈夫把“苦水”當成問題,急著出主意“解決問題”去了。如果他放棄這種意識,而是隻傾聽,那就是另外一種情形。
妻:累死我了,一下午談了三批客戶,最後那個女的,挑三揀四,不懂裝懂,煩死人了。
夫:大熱天的,再遇上個不懂事的顧客是夠嗆。快坐下來喝口吧(把她平日愛喝的冰鎮酸梅湯遞過去)。(對感受表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