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當兒子要分離,去找一個愛人,並建立一個自己的新家庭時,作為婆婆,她會多麼難過。她會覺得,自己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所以,她會有意無意地阻止兒子與媳婦建立最密切的關係。
而兒子,他以前就知道,他是母親心目中最重要的人,對於母親而言,他比爸爸還要重要。以前,他為此而自得,現在,他要“回報”母親。於是,他也不忍心“背叛”母親而與妻子建立最親密的關係。
這是很多婆媳難以相處的心理秘密。
相反,如果婆婆心目中最重要的人一直是丈夫而不是兒子,那麼與兒子的分離就不是那麼難受。相反,她會欣喜地看到,兒子找到了他最愛的人,他可以擁有他的家庭、他的人生了。這時,這個婆婆會祝福媳婦,祝福媳婦和兒子即將走上她和丈夫曾經走過的幸福之路。
不健康的模式(一):煩丈夫,愛兒子
前不久,我在北京大學心理係的一個研究生同學路過廣州。他兩個月前剛結婚,我祝福他,話題也很快轉移到了婆媳關係上。
同樣,他也遇到了這方麵的麻煩。他在老家舉行了婚禮,之後在家裏待了數天,他媽媽和他妻子數次發生爭執,起因都是很小很小的事情。但心理學不是白學的,他明白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妻子認為我最愛她,而媽媽也一直把我當成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現在當然受不了。於是,兩人免不了要戰爭,誰勝了,我就是戰利品。”
當然,他不會讓戰爭繼續下去,方法是玩“失蹤”。他會對媽媽和妻子說,你們就好好吵吧,我出去一會兒。“她們的目標是我,我一走了,她們當然就吵不下去了。”他說。
他知道吵架的主要動力來自媽媽。從小到大,他一直是媽媽的心頭肉,“對媽媽來說,我絕對比爸爸重要”。這種被媽媽重視的感覺曾讓他很自得,但等慢慢長大後,他發現這成了一種壓力。譬如,媽媽不願意與他分離,考大學的時候,媽媽做了很多工作,要他一定不要去外地讀書,他先同意了,但最後報誌願的時候,卻一狠心報了外地的一所大學。 “正確的選擇。”我說。 “並不知道是為什麼,隻是隱隱約約覺得,一定要去外地。”他說。
木已成舟,他媽媽也隻好認了,但要求他經常給家——其實是給她——打電話。現在,他已經在北京買房子,媽媽也多次要求和他一起住。“我堅決不同意,但我會很溫柔地勸媽媽。”他說。
“夫妻關係是家庭中的 No.1, 這是家庭中的‘第一定律’,我現在真正明白了這一點,”他說,“如果一開始,媽媽愛爸爸勝過愛我,那麼,她就不會那麼離不開我,也不會現在和我老婆過不去。”
不健康的模式(二):“沒”丈夫,愛兒子
我這個同學,他媽媽是比較強勢的那種,因丈夫比較老實,一直對丈夫不太滿意,於是將主要情感傾注在兒子身上,難以割舍兒子走出家門,最終不免吃起兒媳婦的醋來。
這是婆媳關係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糟糕的模式,另一種最常見的模式是,現在的婆婆以前做媳婦的時候,因為受到了她婆婆的嚴重排擠,一直融不進她以前的家庭。她和丈夫的關係退居第二位、第三位甚至家庭中的最末位,這讓她備感孤獨。等兒子出生後,她發現兒子是她唯一的依靠,於是,她自然而然地與兒子建立起了最為親密的關係,丈夫在她心目中甚至隻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這種情況下,她更加不能接受與兒子的分離。我一個朋友阿衝,在有了小孩後,把媽媽接過來帶小孩,但不料本來尚可的婆媳關係卻迅速惡化。阿衝向我描述了衝突的具體情形。顯然他、太太和媽媽的關係,有很強的“三角戀”意味。譬如,當阿衝和太太去小區花園散步時,媽媽一定要求一起去。一次兩次就罷了,但次次都如此,自從婆婆入住後,阿衝和太太就再也沒有單獨散步的機會了。再如,看電視的時候,如果看到媳婦和阿衝一起坐在沙發上,他媽媽也會坐過來,並且必然是阿衝坐中間,太太和媽媽坐兩邊。除了這些特殊情況外,阿衝家也有糟糕的婆媳關係的普遍問題,譬如經常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吵個不停。每當這個時候,阿衝就覺得特別難辦,一邊是最親的太太,一邊是最敬的媽媽,他夾在中間左右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