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你,也就看見了我
還有一個更美的故事。一位年輕的媽媽,她一歲半的女兒有三天時間不願意洗澡。原來女兒洗澡時很乖,但那三天,她簡直是拚死掙紮,不讓爺爺奶奶給她洗澡。對此,爺爺奶奶認為,都是媽媽太慣小孩子了,所以導致小孩子很難管。但這位媽媽懷疑一定是另有原因,而公公婆婆的態度,讓她懷疑,小孩子是不是受到了虐待。到了第三天晚上,看到孩子堅決不洗澡的樣子,她非常痛苦。那一刻,她覺得自己感受到了女兒的痛苦,一個聲音從她心底冒出:肯定是哪兒不對,該不是女兒病了吧。第四天,她帶女兒去醫院,一檢查,果真是病了。很有意思的是,當她從醫生手裏拿到診斷書的那一刹那,女兒一下子不哭了,變得非常安靜。看著女兒的眼睛,年輕的媽媽忽然明白,女兒的哭鬧,是要讓媽媽或其他大人知道,她病了。這份明白產生的這一刻,她覺得和女兒間建立了一種奇妙的鏈接。第五天,她去上班。本來,已有很長一段時間,隻要她上班,女兒就會哭鬧得厲害,每一次都像是要生死分離。她很擔心,這一次女兒會再次痛苦,但孰料女兒卻像大人一樣地對她說:媽媽,拜拜。聽到女兒幹脆的道別,她眼淚差一點落下來,她覺得,女兒是懂她的。她先懂得了女兒,女兒隨即還了她一個懂得。同情心有兩種。一種是對弱者的可憐,但內心同時有一種我很好很強大的自戀。另一種是共情,即,我深深地碰觸到了你的感受,進入到了你的世界,感你所感,想你所想。共情能力的構建,就源自於能彼此碰觸的母嬰關係,而它的基礎,是媽媽能看到嬰兒的感受。
我們是鏡子,也是鏡中的容顏。將魯米這一境界延伸,還可以說:世界在你眼中,而世界在你眼裏的投影,絕非僅是世界本身,更是你自身。譬如方舟子,他偏執打假時,構成的那幅畫麵,不僅是我們社會的反映,更是方舟子的一幅自畫像。要有“你即鏡子,你即鏡像”的這一意識,你才能看到別人乃至你自己的全貌。
你如何看待萬事萬物,這是你最深的存在。
長點知識
好媽媽與壞媽媽,好孩子與壞孩子
弗洛伊德最有影響力的女弟子、英國心理學家克萊因認為,三個月前的嬰兒處在偏執分裂期。
克萊因認為,三個月前的嬰兒沒有能力處理一種矛盾:媽媽一會兒好,一會兒壞。能敏感地捕捉到他的感受、滿足他並與他互動的媽媽,是好的;不能滿足他、忽視他甚至虐待他的媽媽,是壞的。
那麼,他們怎麼辦?他們會使用分裂的方法。即,將媽媽形象一分為二,一個是好媽媽,一個是壞媽媽。好媽媽,是那個真實照顧他的人,而壞媽媽,則一開始被嬰兒處理為鬼怪形象。並且,好媽媽與壞媽媽絕對不可以並存,好媽媽是絕對的好,壞媽媽是絕對的壞。
白雪公主與灰姑娘等童話故事,典型地反映了這種分裂,一個完美的好媽媽去世了,後母和她的親生女兒們很可怕,而且絕對的壞。
至於女主角,則是絕對的好。孩子們愛聽這些童話故事,不是因為這些童話故事多麼美好——其實仔細想想就會知道,這並不美好。而是因為,這些童話故事反映了他們的內心,通過去聽這些童話故事,他們得以向外投射自己的內心,並不斷修正。
若得到很好的照料,並與媽媽有很好互動,也即,好媽媽的部分足夠多,三個月後,嬰兒就有了初步的整合能力,他雖然傷感,但仍然可以接受一個基本的事實:他真實的媽媽有好有壞。
這種整合,是寬容的開始。
個好孩子和一個壞孩子。好孩子絕對的好,壞孩子絕對的壞。好孩子絕對愛媽媽,而壞孩子對媽媽有可怕的攻擊,媽媽絕對不會接受。若媽媽對嬰兒的攻擊,如咬乳頭、抓頭發等,不給予反擊,而隻是簡單的製止,並且一如既往地愛嬰兒,那麼嬰兒就會覺得,壞孩子也是被接納的。於是,好孩子和壞孩子也走向整合。
一網友在我微博上留言說,她在黑暗的房間哄兒子入睡,兒子喃喃自語:“這個阿啟在床上,還有一個生氣的阿啟在地上。”這個躺在床上、和媽媽在一起的阿啟,就是好孩子,而那個生氣的,就是壞孩子。
從這一段文字還可以看到一點:中國人的習慣性認識——三歲前的孩子什麼都不懂,所以怎麼對待他們都可以,是大錯特錯的。相反,孩子越小,越需要大人特別是媽媽的細心嗬護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