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分離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題(1)(3 / 3)

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

成為你自己!為我的書簽名時,我常給讀者朋友留下這句話。成為自己的人,也即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所說的“自我實現者”,他發現他們具有許多優點,如:寬容而又嫉惡如仇;悅納自己的一切體驗;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情緒為中心;超然獨立的性格,不迷信權威;沒有審美疲勞;能容忍模糊狀態,有高度的創造力;…………那麼,一個兒童能不能成為自己呢?我常講一個主題為《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的講座,其核心觀點就是,父母不要試圖扮演孩子的決定者,而應該給予孩子獨立探索的自由,那樣即便幼小的孩子也一樣是一個“成為自己的人”。不過,可惜的是,我沒在講座中給出一個鮮活的例子,以說明成為自己的孩子會是什麼樣子。但就在 6 月 4 日,我和一個朋友聊起了她有趣至極的兒子,這個八歲的小家夥可以當之無愧地被稱為是“成為自己的人”。先講幾個故事吧。

故事一:前不久,他跟媽媽去參加一個聚會。吃飯時,一個叔叔逗他說:“小孩,你喝酒嗎?”

他回答說:“讓小孩喝酒是犯法的,小心我告你,你就會被抓進監獄,判 ×× 天的監禁。”

故事二:去年,一次在麥當勞吃東西時,旁邊桌上的一位媽媽先是催自己的兒子:“快點吃!你慢得像豬一樣!我們上課就晚了!”

她兒子顯然有了情緒,說:“不吃了!我們走吧!”

他這句話一下子令他的媽媽陷入歇斯底裏的狀態,她暴跳如雷地訓兒子,嘴裏嘟囔出了一大堆別人聽不清的難聽的話。

我這位朋友的兒子看不下去了,隻有七歲的他站出來對那位阿姨說:“怎麼會有你這樣的媽媽!”

這句話令那位媽媽驚訝得呆住了,等稍一醒過神來後,二話不說就拽著兒子的胳膊向外衝了出去。

故事三:小家夥隻有三四歲話都說得不利索時,媽媽帶著他在小區散步,迎麵一條狗走了過來。

它像是一條流浪狗,髒兮兮的,似乎好多天沒有人管它了。媽媽本能地說了一句:“這條狗真醜!”

這句話被兒子抓住了把柄,常被媽媽教育講禮貌的他對媽媽說: “你對狗怎麼這麼沒禮貌!狗有狗的模樣,你通過你的眼光看覺得它醜,狗狗們可不一定這麼看。”

她講完第三個故事後,我先是震驚得一瞬間不知道說什麼,接著和她一起大笑起來,笑完後,對她說:“你兒子真了不起,這麼小就有大哲學家風範,已能站在動物的立場上設身處地地為它們考慮。”我這是真心話。她也說,當時她完全被小不點給震驚了,她本來認為自己夠有同情心了,但和兒子天然的“眾生平等”相比,實在相差太遠。她說完這句話後,我感慨說:“你兒子不是你教的。”她聽過我的講座《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明白我這句話中的意思,一樣感慨說:“的確不是我教的,是他自己長成了這樣子,我一教,他就會被毀掉。”也就是說,這個小家夥雖然很小,但他已是“成為自己的人”了

八歲的他主動辭掉班長職位

其實,所有的孩子一開始都是“成為自己的人”,但撫養者們非得按照自己的意誌去塑造自己的孩子,於是孩子的意誌就被壓製了,最終在不同程度上丟失了自己。

一如撒旦的“養育嬰兒的計劃書”,很多父母在塑造孩子上都在扮演“行使賞罰的天使”這個角色,他們要求自己的孩子達到某個條件,如果達到了,就獎勵他,如果沒達到,就懲罰他,於是孩子離自己的內心越來越遠,而逐漸變成了父母意誌的產物。結果,在家中,他們很容易被父母的意誌所左右,在學校,也很容易被“行使賞罰”的老師所左右。

我這個朋友講,上小學一年級時,她兒子的班裏競選班長。絕大多數孩子的競選詞都是父母或其他親人所寫,但她沒有替兒子操辦這種事,而是對有點焦慮的兒子說,你自己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第一次競選班長,他自然是什麼都不會說,所以他要求最後一個發言,這樣好先聽聽別的同學怎麼說。等所有同學挨個“念”完大人給寫的看似精彩但其實又臭又長的競選詞後,他上去就說了三句話: “我叫 ×××,我希望大家支持我做班長,我會為大家提供最好的 服務。”

結果,他以高票當選班長。但有趣的是,當了一年班長後,他覺得做班長太不舒服了,於是找到班主任,說他不想當班長了。那 個班主任驚訝至極,她教了這麼多年書,這是頭一次遇到有不願意 當班長的孩子,而且這個孩子都不和家長商量就辭職不幹了,這簡 直匪夷所思。

不過,老師們 普遍不喜歡他。因為,老 師們的賞罰手段對這 個孩子幾乎無效,他們誇獎他沒用,懲罰他也沒用,這個孩子不會輕 易偏離自己的軌道。但同時,他也決不會成為一個問題兒童,因為 他的內心自然會指引他走在自己所渴望的道路上,而這樣的道路很 少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