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分離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題(2)(1 / 3)

一些父母發現,他們的孩子有一個問題:喜歡一個老師,就喜歡一門課;討厭一個老師,就討厭一門課。但像這個孩子,是不會有這個毛病的,因為他熱愛一門課是自己的選擇,而不是老師行使獎勵的結果,他不喜歡一門課也是他自己的選擇,而不是老師行使懲罰的結果。所以,熱愛一門課是忠於自己的選擇,而不是忠於老師的選擇。其他孩子熱愛一門課則是對老師表忠心,但若老師令他討厭,他就對這門課失去興趣了。

這讓我想起自己讀小學時的故事。記憶中,我沒逃過一次課,也從來都沒厭過學,甚至連逃課的想法都沒產生過,而且盡管有多個老師令我不大喜歡,但我所有科目都學得不錯。那時的具體心境已記不得了,但可以說,驅動我學習的動力決不是父母和老師的獎勵,而是掌握知識、滿足好奇心所帶來的天然快樂。

不過,有趣的是,盡管我的成績從來都排在前五名(隻有一次最差到了第 14 名),也很少惹事,但我卻沒成為少先隊員,對於像我這種學習成績的孩子而言,這是絕無僅有的事。現在回想,這就很容易理解了,少先隊員是老師們用來獎罰孩子們的工具,但我對獲得別人的獎勵興趣很低,所以自己也不努力去表現,而老師們也討厭我這種人,雖然學習好,雖然不惹事,但卻怎麼都掌控不了,所以他們不會將這種獎勵浪費在我身上。

喜歡使用獎罰手段的父母和老師,都渴望控製自己的孩子,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誌成長變化,那樣孩子就是他們意誌的結果,就是他們的作品。但依照摩門教的傳說,這就是行使撒旦之事。

國內知名幼兒教育專家孫瑞雪寫了《愛和自由》一書,大致的觀點是,父母的職責是用愛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但至於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愛與自由,缺一不可,而如果他既獲得了充分的愛,又獲得了充分的自由,他一開始就會是一個“成為自己的人”,而最終也勢必會成為一個自我實現者。

每個孩子都有一個精神胚胎

意大利幼兒教育專家蒙特梭利認為,每個孩子一出生,天然就有一個精神胚胎。

依照這一觀點,嬰兒不是白紙,不是空瓶子。父母或成人可以扭曲孩子,讓孩子成為一棵歪歪扭扭的樹,但不能決定孩子是成為一棵楊樹還是柳樹。家長最多隻是將本是楊樹的孩子修剪成柳樹,但孩子內心總是渴望成為他自己的樣子。

精神胚胎的發育,不是別的,就是孩子的感覺。感覺,是孩子碰觸任一事物時,在建立關係那一刹那的產物。這份感覺,會滋養他的胚胎發育。

請注意,不是知識,不是教導,而是感覺。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發表演講時說:不要讓他人的觀點所發出的噪音淹沒你內心的聲音。最為重要的是,要有遵從你的內心和直覺的勇氣,它們可能已知道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這也是蒙特梭利的觀點,精神胚胎“已知道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也就是說,每個孩子天然有他們的使命,而若父母想決定孩子的命運,他們就是破壞了孩子的命運。

分離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題

我們的一生,就是不斷分離的一生。呱呱落地的那一瞬間前,一個初生嬰兒已遭遇過了第一個無比痛苦的分離——離開了媽媽無比舒服的子宮,從狹窄的陰道裏被擠到這個世界上,冰冷的風、嘈雜的聲音,還有剛剛體驗的痛苦,讓他放聲痛哭。但嬰兒一開始仍以為媽媽和自己是一體的,餓了,媽媽會給他吃的,冷了,媽媽會把他緊緊抱在懷裏……盡職的媽媽無比敏感,真正是感他所感想他所想,他需要什麼,媽媽就在第一時間滿足他什麼。但很快,嬰兒意識到自己與媽媽是兩個人,這個心理上的分離比分娩過程還要痛苦。幼兒們發現,自己無法指揮這個世界,甚至也無法指揮媽媽,於是不斷地哇哇大哭。慢慢地,他們開始接受“媽媽是媽媽我是我”的概念。但是,他們仍然無法接受媽媽會離開自己,去工作、去學習、去……這些事實。與媽媽和其他重要親人的每一次分離都是痛苦的,每一次都讓幼兒們擔心自己被拋棄。接下來,他們不得不在沒有媽媽和親人陪伴的情況下獨自闖世界了,這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幼兒園小班開學時,第一次徹底離開家的孩子們總是哭成一片。哭是因為心疼,因為分離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疼。再接下來,還有小學、初中、高中……最後,我們徹底離開家。再以後,我們開始組建自己的家。再以後,我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們要親自教他們體驗分離、學會分離。無論分離有多疼,我們必須這樣做,因為——分離和愛同等重要,

它們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主題,它們一起作用,讓一個人成長,讓一個人成為他自己。

“拒絕分離,就等於拒絕成長,”谘詢師榮偉玲說,“再親密的兩個人,也是兩個人。如果不懂分離,那麼,兩個關係親密的人就會黏在一起,而這是很多人生悲劇的深層原因。”美國心理學家斯考特·派克 【Scott Peck(1936~2005),美國心理治療師、暢銷書作家。有《少有人走的路》《邪惡人性:一個心理治療大師的手記》等多本暢銷書代表作。】則稱,懂得分離的愛才是“真愛”。因為父母必須主動與孩子分離,這樣才能促進孩子的人格成長,並讓他最終成為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親子關係如此,師生關係、情侶關係等親密關係也莫不如此。如果拒絕分離,愛就是“假愛”。不懂得分離的兩個人黏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