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分離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題(2)(2 / 3)

你幹涉我的空間,我侵占你的空間,兩個人都不能很好地成長。 “分離是一生的主題,”榮偉玲說,“在人生每個階段,我們都會遇到重要的分離。”她說,在處理分離上,會出現三種結果:

第一,成熟分離。一邊給予愛,一邊堅定地告訴孩子或親人,你是你,我是我。這樣一來,關係仍然親密,但關係中的兩個人都擁有獨立而健康的人格。第二,拒絕分離。這樣的關係不一定親密,可能還非常惡劣,但關係中的兩個人必然會黏在一起,仿佛在演愛與恨的雙簧戲。第三,單純分離。雖然名義上是親人,但拒絕愛與親密。如果兩人都是成人,這種關係很難維係,如果是親子關係,那麼孩子會遭到難以挽回的傷害。沒有分離,孩子不能成人,沒有愛,孩子一樣不能長大。

第一個分離:分娩

出生,是一個人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的分離。 “想象一下吧,”榮偉玲描繪說,“媽媽的子宮多麼舒服。它是溫暖的搖籃,是營養的搖籃,是什麼都不需要擔心、沒有痛苦的搖籃。但現在,你要被趕出這個完美的搖籃,你相當龐大的身軀被趕進一個狹窄的通道,要有很長時間,這個痛苦的過程才能結束。最後,你還有一個糟糕的結果——你赤裸著來到一個冰冷、嘈雜、陌生而且自己完全無能為力的世界上。還有比這個更糟的結果嗎?但是,這卻是你生命曆程的開始。”分娩,不僅對孩子痛苦,對媽媽也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於是,為了減少這個雙重的痛苦,現代人越來越流行剖腹產。一開始,人們以為,剖腹產帶來的都是好處,媽媽腹部肌肉的彈力不會遭到破壞,也不必遭受分娩之痛的折磨,而孩子的頭部因沒有遭受擠壓,形狀更漂亮,應該也更聰明。但是,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質疑這一非自然的過程。有研究發現,相對於自然分娩的孩子,剖腹產的孩子挫折商明顯偏低,難以承受 挫折。心理學家則稱,自然分娩的疼痛是母子之愛的一種高峰。如果沒有經曆這個疼痛,媽媽的生命知覺會產生斷裂,她會恍惚覺得,孩子像是醫生創造出來的。不少采取剖腹產的媽媽在產後會陷入孤獨、沮喪的情緒中,甚至懷疑自己做母親的能力,不情願甚至拒絕承擔做媽媽的責任。這樣一來,母子關係在一開始就出現了斷裂。當然,在特殊的情況下,如果自然分娩很危險,剖腹產就是一種上上之選。但是,“我們不能僅僅因為痛苦而拒絕自然分娩,就像不能因為痛苦而拒絕分離一樣。”榮偉玲說。

分娩的三種分離

成熟分離:自然分娩的過程,在結束那一瞬間,當媽媽將新生兒擁在懷裏時,愛意會達到一種頂峰。雖然這一刻是一個人變成了兩個人,但經曆痛苦的折磨後,在甜蜜的愛意中,兩個人仿佛又變回一個人。並且,因為一開始就遭遇過痛苦,自然分娩的孩子挫折商更高。

拒絕分離:難產是拒絕分離,當然也是沒有誰期待的拒絕分離。不過,哪吒在媽媽肚子裏待了三年零六個月才出世,這一傳說的寓意就好像是,在媽媽完美的子宮裏多待上一段時間,會讓我們更強大。這個大受歡迎的情節似乎代表了我們的願望:拒絕與媽媽的子宮分離。

單純分離:為求一個好日子,一些媽媽甚至會提前采取剖腹產的方式讓孩子早點出生,這種分離方式對嬰兒會造成傷害。此外,出於種種原因,一些媽媽並不愛肚子裏的小生命,而分娩就意味著懷孕這個痛苦過程的結束。

第二個分離:與媽媽“分手”

與媽媽的心理分離,是一生中最關鍵的分離。這個分離如果處理好了,可以為孩子學會成熟分離——享受親密,同時享受距離而打下堅實的基礎。而每一個懼怕親密或懼怕距離的成年人,他們的問題幾乎百分百地可以回溯到與媽媽心理分離的問題上。著名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Margaret S. Mahler(1897~1985),精神分析學的核心人物之一。起初是奧地利的一位醫師,後來搬到紐約,興趣逐漸轉移到兒童心理發展方麵,提出了兒童心理發展的獨立和個體化理論】經過大量細致的觀察,將三歲前的新生兒分成了三個階段:

正常自閉期。從出生到 1 個月,這個階段的嬰兒大部分時間用來睡覺,他需要撫摸和照顧,但仿佛隻沉浸在自己的簡單世界裏。

正常共生期。2 個月到 6 個月大,這個階段的嬰兒將媽媽和自己視為一體。

三、分離期。6 個月到 36 個月大,嬰兒逐漸意識到,媽媽是媽媽,自己是自己。

嬰兒從自信到矛盾性的依賴

分離期是一個微妙、複雜而多變的心理過程。馬勒又將它分為四個亞階段:身體分化期、實踐期、和解期和個性化期。

身體分化期(6~10 個月)。嬰兒從身體上意識到,媽媽是另一個人。

實踐期(10~16 個月)。嬰兒會走了,他熱情地探索周圍世界,開始愛上自己,覺得自己非常強大,對媽媽好像不再那麼依戀,這像是一個背叛期,嬰兒“背叛”了與媽媽的親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