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和解期(16~24 個月)。實踐期最後讓幼兒(嬰兒一般指不到一歲的孩子,而幼兒指 2~4 歲的孩子)備受挫折,他明白了自己的弱小,於是重新依戀媽媽,比以前更依戀。相比第二個階段,這個階段的幼兒膽子更小,以前無所畏懼的他們現在變得什麼都怕,怕陌生人、怕探索、怕……而媽媽是他們的偶像,因為媽媽在他們眼裏是那麼強大。他們越來越明白,媽媽是另外一個人,但同時又發現,沒有媽媽他們無法獨立,這是最基本的矛盾,馬勒稱之為“和解期的衝突”。
分離是因為要迎接挑戰
因為這種心理衝突,這個階段幼兒很容易受傷。如果媽媽無條件地愛他,能夠分享他的每一個新獲得的技能和體驗,能夠發自內心地理解他、接受他,那麼,幼兒在實踐期的受挫感會漸漸消失,他會重新變得自信起來。“理想媽媽”的作用就像是一個安全島,心裏有了這個安全島,幼兒會放心地四處探索,因為他們深信,當自己遭到新的挫折時,強大的媽媽會及時地出現在他身邊。
但同時,幼兒的自主感也在成長,他越來越喜歡自己做主,他要通過對媽媽大大小小的反抗,來保護自主性。譬如,他會尾隨媽媽,不停地注視著媽媽的行為,但又會突然離開媽媽,希望媽媽來追他,將他再度抱在懷裏。這種常見的模式同時體現了愛與分離。
這個階段,媽媽需要關注並保護孩子,但又不要替他們完成任務。
這種程度的把握是非常微妙的。這個階段的幼兒知道但又不願意承認自己還不能獨立地應付環境。因為這種矛盾心理,幼兒很容易受傷。
這時,媽媽對幼兒的情感的敏銳捕捉就變得非常重要,這種捕捉是一種理解,它會讓幼兒感受到,媽媽既愛自己,又理解自己的自主性。
這樣一來,幼兒就會認同並模仿媽媽的行為。不過,即便如此,幼兒也常常冒出一些短暫的分離需要,這意味著他要學習新的內容並在新的領域挑戰自己。
幼兒的“我”是對媽媽的內化
在這個階段,如果媽媽不理會幼兒,而聽任其自己探索,那麼幼兒勢必會遭受太多的打擊,並最終形成“我不行,而且沒有人愛我”這樣一種意識。如果媽媽太害怕幼兒受傷,什麼都替他完成,那麼幼兒的自主性就會受到傷害,並最終形成種種不良意識,如“什麼都會有人替我解決”,“媽媽太能幹了,但我什麼都做不好”,等等。
4. 個體化期(24~36 個月)。如果媽媽尊重幼兒自己探索的需要,而且一直保持這個形象,那麼,幼兒就會認同媽媽,他心中就會有一個“積極媽媽”。
這時,雖然孩子從心理上已經與媽媽分離,他徹底意識到“媽媽是媽媽,我是我”,媽媽與“我”之間有一個清晰的界限。但實際上,他心中的“我”是對媽媽的內化。
可以這樣說,媽媽的愛讓幼兒找到自己——自己的內容就是對媽媽的內化。但是,隻有分離才能讓幼兒成為自己。
接下來,還有對爸爸的愛與分離,對爸爸媽媽的其他替代者——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重要親人的愛與分離。誰最愛他,誰的愛與分離就越重要。但最關鍵的,仍是與媽媽和爸爸的愛與分離。與爸爸的分離一樣非常複雜,本文暫不論述。
幼兒與媽媽的三種心理分離
成熟分離:幼兒內化了媽媽的形象,有了自己。但幼兒有了自主性,他形成了主動、積極探索的特質。
拒絕分離:如果媽媽不願意與幼兒分離,或錯誤地什麼都替幼兒做主,從而阻礙了這個心理上的分離過程,那麼,幼兒就會形成依賴症,現在,他特別依賴媽媽,以後,他特別依賴爸爸或其他親人。等長大後,他會依賴別人。
單純分離:媽媽不理解甚至根本缺乏理解幼兒的意願,也拒絕與幼兒分享他探索世界的情感和體驗,那麼,幼兒就會陷入孤獨症。他可能會極度自戀,也可能會患上孤獨症。
第三個分離:與家的分離
這一過程從幼兒園開始直到我們成人才結束。 “與家的分離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榮偉玲說,“它從進入幼兒園開始,一直到變成成人才基本結束。當然,有些人一輩子都完不成這個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初期親子關係造成的模式開始發揮威力。
我在北京做電話心理谘詢時認識的一個打工仔,他上初中時仍每天晚上回家和媽媽睡在一張床上。那個學校全是住宿生,唯獨他例外。他的村莊離學校 2.5 公裏,每天晚上他都要步行回家,一早又步行去學校。因老被同學笑話,他最後退學了。
直到他長得五大三粗時,媽媽才拒絕和他睡一張床,但這未免太晚了,他對媽媽的依賴已嚴重到病態,因為想媽媽,他每天都要哭,每個星期都要給媽媽打三次以上的電話。在他的傾訴中,他說媽媽並不情願和他睡一張床,不知有多少次趕他了,但他一死皮賴臉地求媽媽,媽媽就會心軟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