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分離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題(3)(3 / 3)

經常的情形是,一個妻子經常當著兒子的麵指責丈夫不能幹、掙錢太少,結果兒子就學會了用掙錢多少去衡量一個人的價值。更要命的是,這樣的孩子可能學會和媽媽一起嘲笑爸爸,這不僅會讓爸爸受傷害,也會讓這個孩子看不起爸爸,從而不願意向爸爸認同,最終就表現成不願意向男性認同,並在以後成長中遇到一係列的問題。

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男人經常當著女兒的麵嘲笑妻子笨、不會持家,那麼 3~6 歲的女兒也會看不起媽媽,從而不願意向媽媽認同,最終就表現得不願意向女性認同。

案例 ( 一 ):表麵上親媽媽,實際上學爸爸

孩子天然知道,自己是爸爸媽媽的結晶,所以,他天然有一種維護爸爸和媽媽關係的傾向。盡管在 3~6 歲期間,他會渴望親近異性父母並嫉妒同性父母。但是,如果異性父母有意無意地利用孩子這一心理特點,而與孩子建立了密切的關係,並使孩子看起來真的疏遠了同性父母,那麼孩子會下意識地去做一些事情,譬如學習同性父母的一些特征,以表示自己仍然是同性父母的孩子。

在我們的文化中,最典型的一種現象就是,母親是家裏的強勢一方,兒子表麵上追隨她,並在表麵上拒絕自己的父親,但他私底下卻效仿父親。並且,他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

譬如,方方的爸爸是個酒鬼,他媽媽對這一點深惡痛絕。兩人離婚後,她拒絕讓前夫見兒子,理由是怕兒子學他嗜酒。方方同意媽媽的看法,他的確很少見爸爸,而且表現出鄙棄爸爸的樣子。但等上了大學後,酒對方方有種不可思議的吸引力,他無法克製住自己想喝酒的衝動,經常喝得爛醉如泥。每次媽媽斥責他,方方也總是懊悔不已,但就是無法克製。

在谘詢中,心理醫生幫助方方找到了他嗜酒的原因:原來,他內心中無比渴望對爸爸的認同,而嗜酒是爸爸最明顯的特點,所以他就以嗜酒的方式表明,他還是爸爸的兒子。心理醫生告訴方方的媽媽,她不能阻止兒子與爸爸交往,因為這等於是讓方方相信,他不是爸爸的兒子。但所有的心理問題都源自對真相的扭曲,這在親子關係上也不例外,方方在意識上越否認爸爸,他在潛意識中就越會向爸爸認同。

最後,方方的媽媽允許兒子和爸爸來往,而心理醫生也讓方方懂得,要首先接受自己的爸爸是個酒鬼這個事實,並且明白嗜酒是爸爸的事,他不用去管,但他能管自己。等方方真正領悟到這一點後,他就自然而然地不再嗜酒了。

案例(二):靠攏爸爸的兒子更尊重、更疼愛媽媽

類似這樣的事情很多。30 歲的阿江從小和媽媽關係親密,而且和媽媽一樣瞧不起軟弱的爸爸,但聰明能幹的他卻繼承了爸爸的一個最讓媽媽反感的特征:拖遝。和方方一樣,他以這種方式表達對父親的忠誠。

這也是一種逃脫。其實,迎合兒子在俄狄浦斯期的渴望,從而與兒子結成非常親密關係的媽媽,實際上非常需要兒子的依賴,她是在濫用兒子對她的忠誠,這不僅會破壞兒子與爸爸的關係,也會阻礙兒子與未來伴侶的關係。

湛江市的張 女士寫 信描述 了她的痛 苦。她結 婚 14 年了, 夫妻關 係以前很好,但搬回婆婆家後,關係就日趨惡劣。張女士說,婆婆先是挑撥兒子王風,說媳婦瞧不起她,見這一招無效後,又改說張女士的父母瞧不起自己家的女婿……經過媽媽長時間的努力,王風從一開始的半信半疑逐漸演變成了對妻子的斥罵和毆打。最後,王風找了一個情人,開始整日整夜不回家了。

婆媳關係這個難題可能由我們文化的特點所致。在我們的文化中,夫妻關係的重要性既不及新家庭的親子關係,也不及原生家庭和父母的關係。這就導致,媽媽會被社會和文化鼓勵與兒子建立親密關係,至於忽略丈夫,仿佛是天經地義。這樣一來,兒子就先是不能與父親很好地認同,最後又難以和妻子建立好的關係。

對此,海靈格描繪說:“一個女孩兒能夠很容易地回來,但是,

當兒子麵對一個精明、有吸引力、非常重要的母親時,他會覺得自己太弱小而不能離開她,他無法靠自己的力量徹底離開。如果他想結束孩提時代從而成為一個男人,就必須進入父親、祖父以及男人的世界,在那裏才能獲得離開母親影響的力量。”

兒子與媽媽黏在一起的結果對誰都不利。兒子似乎最親媽媽,但他一定會有種種異常,以表現出對媽媽的背叛,譬如方方的嗜酒和阿江的拖遝,而王風則通過婚外戀以及整日整夜不回家,表達對媽媽的逃避。沒有人是“戀母情結”的勝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