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家庭治療師伯特·海靈格【Bert Hellinger(1925~ ),德國心理治療師,“家庭係統排列”創始人】
讓一個男孩成為男人,讓一個女孩成為女人,這是正常父母的自然期望。要實現這個目標,3~6 歲是關鍵期。
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論,3~6 歲是“俄狄浦斯期”。通俗的說法就是,男孩會出現戀母傾向且嫉妒父親,女孩會出現戀父傾向且嫉妒母親,他們都期望取代同性的父母而與異性的父母建立唯一的關係。
在這一階段,如父母有意無意順應了孩子的這個願望,譬如媽媽與兒子建立無比密切的關係,並讓兒子知道,媽媽在乎他更甚於爸爸,或父親與女兒非常親密,並讓女兒相信,爸爸愛她更勝於媽媽,那麼,孩子就會發展出“俄狄浦斯情結”【又稱“戀母情結”。是指兒子親母反父的複合情結。它是弗洛伊德主張的一種觀點。這一名稱來自希臘神話王子俄狄浦斯的故事。後也引申有“戀父情結”之意。】,一方麵,他會過於依賴異性父母,另一方麵,他會對同性父母缺乏敬畏並與之疏遠。隨著年齡的增長,這樣的孩子還會發展出一係列問題,譬如隻結交異性朋友而難以融入同性的圈子,甚至還可能會發展成同性戀。 “要順利地度過俄狄浦斯期,關鍵是夫妻關係要和諧而平衡,”
谘詢師胡慎之說,“父母都愛孩子,但他們同時又深深相愛,他們不會因為愛孩子而忽略對配偶的愛。這樣一來,孩子就會懂得,盡管異性父母如此愛他,但強大的同性父母才是異性父母最好的伴侶,而他不過是個孩子。於是,他們會安心地做孩子,享受強大的父母給他們的愛。同時,他們努力向同性父母靠攏,知道隻有變得像同性父母一樣,才能贏得異性父母更多的愛。”
他強調說:“這種心理轉變,是男孩成為男人和女孩成為女人的基本動力。”
夫妻關係有優先權
胡慎之說,三歲前,孩子沒有性別意識。一般情況下,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與媽媽的關係最親密。但從三歲左右開始,孩子有了性別意識,會越來越渴望與異性父母親密,在約五歲的時候,這一願望達到頂峰。如果父母的關係穩定而和諧,那麼孩子這種欲親近異性父母的渴望就會逐漸下降,並最終表現得與同性父母更親近。
男孩要歸父親,女孩要歸母親,德國家庭治療大師海靈格對此概括說,他們應該先向異性父母靠攏,並從這一關係中吸納異性的力量,體會到自己對異性的吸引力,同時體驗到異性對他的吸引力。然後,男孩回到男性的世界,成為一個男人,女孩回到女性的世界,成為一個女人。隻有這樣,他們的心理才更健康,而這個世界,也才更和諧。
並且,海靈格強調,“在一個家庭中,丈夫和妻子之間的關係有優先權”,做父母的切不可為了“愛孩子”而忽略配偶。實際上,孩子樂於看到父母相愛,而不是都到他這裏來爭奪愛。如果父母相愛,孩子就會安心地去做一個快樂的孩子,而不是把自己妄想成是異性父母的成年配偶,去做一些和他這個年齡段非常不相符的事情。
沒有爸爸,就創造一個出來
特別小的孩子,隻要有一個人愛他,他就滿足了。但三歲大的孩子,會渴望同時擁有爸爸媽媽的完整的愛,也就是說,他既渴望同性父母的愛,也渴望異性父母的愛。“如果少了一個,他會創造出另一個形象來。”胡慎之說。
谘詢師於東輝在他的文章《爸爸在月亮上砍樹》中提到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小男孩問媽媽:“爸爸在哪裏啊?為什麼還不回家呢?”媽媽安慰他說:“爸爸爬到了月亮上麵,現在正在裏麵砍樹。”
實際上,男孩的爸爸幾年前就去世了,是男孩的媽媽親自送走的。
她不忍心告訴兒子殘酷的真相,於是編織了一個美麗的謊言。
這個謊言讓兒子的眼睛亮了起來,雖然住在一個整天漏水的破舊房子裏,雖然生活是那麼艱辛,但每到夜晚,他就會微笑著看著月亮,有時會自言自語地說一些話,他相信媽媽的話:爸爸在月亮上砍樹呢,以後會回來蓋一棟漂亮的、不漏水的大房子。
幾年後,媽媽也去世了,但男孩堅強地活了下來。盡管已經明白,這隻是媽媽編織的一個美麗的謊言,但是,每當遇到挫折與苦難時,他隻要抬頭仰望月亮,心裏總會感覺到一股暖意,仿佛在高高的天空之上,真有一雙慈祥的眼睛,正熱切地注視著自己。
再過了幾十年,曾經的男孩變成了國內一家大型建築公司的老板,已經修造起無數的高樓大廈。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在小孩子眼中,父母都很強大
這個故事表明,父親並不需要多麼成功,多麼強大。實際上,在3~6 歲孩子的眼中,父母都是強大的。關係的平衡不在於外在的衡量,而在於內在的情感。3~6 歲的孩子,他們沒有什麼外部評價體係,他們不在乎擁有太多的物質條件,也不會拿這些東西去衡量父母的價值。就算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開始喜歡與別的孩子比較物質條件,那也一定是父母教給他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