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別把焦慮轉嫁給孩子(3)(1 / 3)

但那次事故摧毀了這個脆弱的安全島。當她在電話裏向媽媽哭訴 “一輩子不能讀書了”,實際上,她是在擔心,自己再也得不到媽媽的愛了。因為她相信,媽媽愛她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好成績。

學校也拋棄了她

所以,她極其害怕不能上學。她以罕見的意誌去承受痛苦的治療,且一聲不吭。誰都知道疼,有安全感的孩子會哭出來。哭是一種信任,哭的孩子知道,隻要一哭,爸爸媽媽就會過來嗬護他,這種愛會減少其心理疼痛和不安。但小芸不哭,因為她以為,父母愛優秀堅強的她,而不是脆弱的她。

手術成功了,但她失敗了。在付出近一年的時間代價後,成績一落千丈。這時,她的安全島崩潰了。別的孩子也會在成績下跌時難過,但很少有人會像她這麼難過,因為這幾乎是她安全島上唯一的基石。這時,如果媽媽在她身邊,一遍遍地告訴她,“寶貝,無論你怎麼樣,你都是我心愛的女兒。無論你怎麼樣,我都無條件地愛你”,情況會有很大改善。但媽媽不在她身邊,媽媽隻在電話裏安慰她。當她傷心,覺得天塌下來時,當她擔心失去愛時,沒有人擁抱她、理解她、接受她,隻有人遠遠地教育她、指導她。

於是,她去了網吧,那裏有人無條件地支持她,聽她傾訴,對她沒有任何要求。

乖張行為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孩子上網成癮了!”從鄭太太的信中,可以看到,她對這一件事情是多麼不安。她擔心女兒成績會越來越差,所以把女兒接到了東莞的家中。對小芸來說,這意味著終於回家了,終於被爸爸媽媽接受了。但這讓小芸再一次驗證,媽媽不是因為愛她才要她,而是擔心她成績會越來越差,所以不得不要她。也就是說,媽媽的愛是有條件的,“我們愛不愛你,是要看你的成績的”。

袁榮親說,沒有回家之前,小芸整天幻想回家,期望值非常高。但回家後,她的幻想迅速破滅了。媽媽關心她的學習勝於關心她。至於爸爸,她恨他,因為是他不要她的,是他嫌她不是男孩。顯然,爸爸也恨她,他覺得自己夠辛苦了,為小芸付出了這麼多,她卻一點都不領情。

他說,所有與父母分離過的孩子,對回家都抱著很高的期望。剛回家時,父母務必要重視這一點,給他特殊待遇。父母必須明白,孩子的乖張行為常是因為缺乏安全感。要恢複安全感,就必須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學校是安全島的另一塊基石

但小芸的父母沒做好這種準備。於是,小芸發現,她的期望原來隻是幻想,真實的父母遠不是她想象的那樣。這種感覺進一步摧毀了小芸的安全島。於是,剛回家不到一個月,她又逃到網吧去了。

在這次近距離的交鋒中,小芸和父母對彼此的失望都達到了頂點。

父親打了她,還斷了她的零花錢,而小芸逃到了學校。

但是學校也接著拋棄了她。她偷了同學的錢,班主任要求她在全班同學麵前公開道歉。對小芸來說,這無疑意味著老師同學也不要她了。安全島上另一塊薄弱的基石也破裂了。

既然家和學校都不再是安全島,小芸就幹脆徹底逃到網絡中去,從網絡上尋找基石,建立新的安全島。於是,她開始白天也去網吧了,沒日沒夜地泡在網絡裏。

她一直重複“被遺棄猜想”

童年陰影會 留下巨 大的影 響。小芸 盡管已經 16 歲了,但 她其實 一直是那個很小很小的小女孩,在努力尋找一個安全的地方,卻總是找不到……

信件的最後一段驗證了這一點。

再次轉回老家的學校後,小芸參加文藝表演,甚至還拿到了文科第一和作文競賽第一,並贏得了師生一致的稱讚。

但因為不安全感積攢得太多,小芸已經很難把這種稱讚變成安全島的基石。相反,她變得“太小心眼,太多心”,總覺得別人在說她醜。媽媽無法理解這一點,但這並不難理解,在童年時,小芸就認為父母之所以不要自己,就是因為自己長得醜。現在,她隻不過是再一次重複這種被遺棄的感覺罷了。安全感強的人不會太關注別人的消極信息,但小芸的安全感太低了,所以她會變得極度敏感,容易看到消極信息,而且每個信息都讓她再一次重複“被遺棄猜想”——“我醜,所以爸爸媽媽才不要我”。

袁榮親說,一個人如果在童年隻獲得了很少的安全感,長大後就很難再重新建立一個安全島。小芸的情況,正是如此。

他說,在爸爸媽媽眼裏,小芸長大了,他們把她按大孩子看待,對她提出各種要求和指責。但是,小芸自己仍然停留在四處尋找安全感的小女孩狀態。要糾正小芸的網絡成癮,雙方都要付出努力。小芸要知道,自己長大了,可以承擔更多。小芸的父母要知道,小芸的心理仍停留在幼兒時代,他們必須重新給她無條件的愛,隻有整個家庭係統向著好的方向發展,小芸的網癮才有望真正消失。

他說,甚至要感謝網癮,因為如果沒有網絡,小芸的安全感會崩潰得更加徹底,她也就可能做出更可怕的事情來。

客體穩定性與情感穩定性

缺乏安全感,是一個廣泛存在的問題。

為什麼會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