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別把焦慮轉嫁給孩子(3)(2 / 3)

這就涉及到一個廣為人知的觀念 ——媽媽最好親自帶孩子到 三歲。

為什麼?因為,孩子在良好的養育環境下,到三歲才能形成兩個概念:客體穩定性與情感穩定性。

客體即孩子身外的物體。幼小的孩子沒有客體穩定的概念,他們能看到一個事物,才覺得這個事物存在,而看不到,他們就覺得這事物不存在了。所以,和他們玩藏貓貓的遊戲,他們會玩得不亦樂乎。

情感穩定性,即一個人隻要確認對方是愛自己的,那麼,他不會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距離而無端對這一點產生懷疑。

客體穩定的概念,在良好的養育環境下,孩子一歲半即可形成,而情感穩定的概念,在良好的養育環境下,要到三歲才能形成。隻有形成這兩個概念後,孩子才能承受與媽媽的長時間分離。長時間,指的是兩個星期以上的時間。有研究表明,若在孩子三歲前,媽媽與孩子有兩個星期以上的分離,會讓孩子形成強烈的創傷。

所以,在三歲前,媽媽要盡可能親自帶孩子,不能與孩子有長時間分離,並且要與孩子有良好的互動。這樣一來,孩子才能形成所謂的安全感。

想象一下那些在中國普遍存在的農村留守兒童,以及城鎮都存在的隔代撫養現象,就可以知道,這在中國是個奢望,所以,這導致中國人普遍缺乏安全感。

考試癮比網癮更可怕

好的心理機能,是趨利避害。糟糕的心理機能,是趨害避利。譬如,聞到大便是臭的,然後避而遠之,這是正常的心理機能。相反,聞到大便是香的,於是欣然接近它,這就是變態的心理機能。從這一點上看,在目前的應試教育體製下,比起網絡成癮來,考試成癮更加可怕,更需要警惕。

《重慶晚報》報道說,西安某中學一高二女生患了“嗜考症”,症狀是迷戀考試,如果有幾天不考試就覺得“煩躁、空虛”,並且隻要不能得第一就認為是失敗,而考高分的目的,是贏得老師的誇獎和同學的羨慕。

考試上癮,是好事還是壞事?對此,心理谘詢師於東輝說:“毫無疑問,這是壞事。” “目前的應試教育使得孩子們的考試壓力極大,對此產生厭倦情緒,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於東輝說,“相反,如果迷戀上考試,把考試當作生活中最大的快樂來源,這是非常可怕的心理狀態。”“考試上癮的孩子會有一個收獲——取得比較優秀的成績,但是,他們會付出非常昂貴的代價,”於東輝說,“我所知道的幾個嗜考症的案例,因為沒有得到及時的幹預,最後這樣的孩子要麼發展成偏執型人格障礙,要麼發展成精神分裂症。”

於東輝認為,遇到不好的事情,有消極抵觸的情緒產生,這是正常的。遇到不好的事情,反而產生積極快樂的情緒,這是不正常的。目前的應試教育讓學生們產生消極抵觸情緒,甚至染上網癮,雖然看似不合理,但實際上很容易理解,幹預起來也比較容易。相反,如果考試上癮,幾天沒考試就非常難受,這是不正常的心態,幹預起來也比較困難。

考試上癮,源於不正常的獎罰方法

考試上癮的情況,一般源於家長對孩子不正常的獎罰方法,如果考好了,孩子會得到極大的獎勵,在其他方麵,無論他做得多麼好,都得不到這種獎勵,甚至根本就得不到獎勵。相反,如果考砸了,孩子會受到很嚴厲的懲罰。這種完全以考試成績為標準的單一獎罰辦法,很容易催生孩子的考試癮。

人的大腦中有一個快樂中樞,如果快樂中樞頻繁受到單一來源的刺激,那麼我們就會“愛”上這個刺激方法,不管這個刺激多麼危險,仍然會樂此不疲。這個時候,我們趨利避害的心理機能就會受到嚴重傷害。

心理學家做過試驗,用較輕的電擊刺激小白鼠的快樂中樞,然後讓小白鼠學會控製這個電擊的方法。之後,小白鼠什麼都不會做,隻是一遍又一遍地電擊自己,至死方休。

家長們所用的完全以成績為取向的獎罰辦法,和心理學家對小白鼠的電擊有異曲同工之處。

前一段時間,於東輝治療過一個“嗜考症”的男孩小丁。他在廣州一家省級重點高中讀高二,當時每天晚上學習到淩晨兩三點,早上五六點就起床,媽媽勸他注意休息,但怎麼勸都沒用,因為他太愛學習了,不這樣做就非常焦慮。

上初中的時候,小丁經常考全班第一名,但他對此很不滿意,經常發誓一定要考全年級第一、全市第一。初三學習緊張是應該的,所以小丁的媽媽沒有太在意孩子的這一做法,但上了高一後,小丁仍然

如此拚命,甚至在暑假期間,小丁仍然一如既往地努力學習,他準備 “快鳥先飛”,先把高一的知識學好,以保證自己在新學校取得好成績。

他媽媽當時就動了念頭,想帶小丁去看心理醫生,但小丁的爸爸反對,他認為孩子愛學習沒有什麼不好。

但後來,看著孩子日漸瘦弱的身體,以及過於亢奮的神情,小丁媽媽越來越擔心孩子會垮掉,於是不顧丈夫的反對,帶兒子來找心理醫生了。

過度獎勵讓人考試成癮

於東輝說,小丁染上“嗜考症”並不難理解。原來,在家裏,小丁什麼事情都不用做,他唯一的“任務”就是取得好成績。有了好成績,爸爸媽媽會給他各種各樣的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