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如此,小丁的好成績還是維持這個家的最重要支柱。他的爸爸媽媽關係不好,經常吵架,也鬧過離婚,但隻要小丁的成績出現進步,他們就會變得非常開心,起碼會有一段時間不吵架。相反,如果小丁的成績一直原地踏步,甚至出現倒退,爸爸媽媽的關係也會隨之惡化。
這是雙重的壓力,小丁不僅要為自己而好好學習,他還要為維持父母的關係而好好學習。因此,他的憂患意識很重。隻是,他的成績已夠出色了,在全班名列前茅已使盡了渾身解數,再提升一步談何容易。所以,他隻能用時間去比拚。
不過,於東輝強調,隻憑高度的壓力,一個孩子是很難考試上癮的,隻有快樂才會把他們帶到這裏。對小丁來說,取得好成績就意味著可以隨心所欲地得到他想要的一切,並且好成績還讓他當上了家庭的“救世主”,這都是對他的過度獎勵。
嚴重考試成癮需要心理幹預
於東輝說,最嚴重的考試上癮的案例表現為當事人的心理機能已被嚴重破壞,就仿佛是“一個惡魔控製了他們的心靈”,讓他們完全做不到“趨利避害”。
相反,網絡成癮的孩子,起碼在心理機能上,基本上是正常的。 “很多有網癮的孩子,要麼是家裏沒有溫暖,要麼是父母給的壓力太大,家從某種程度上已經成了他們的監獄。所謂的網癮,不過是他們從一個糟糕的監獄逃到另一個糟糕程度較輕的監獄而已。”他說。
國內知名的心理學家、武漢中德醫院的前院長曾奇峰也極力反對用“網絡成癮”這種詞語去形容孩子。他認為,這個詞語是一種“妖魔化”,並且忽視了網絡對孩子起到的一定的保護作用。就記者所了解,在心理學界,這是大多數專家的共同觀點。
嗜考症危害更嚴重
教育學界也有不少專家持有這一觀點。西安市教育學會前會長許建國說:“嗜考症的危害不亞於迷戀網吧。”
過於迷戀網絡,需要心理幹預。考試嚴重成癮,更需要心理幹預。小丁在於東輝那裏做了一段時間的心理治療後,起碼可以做到不再每天都學習到淩晨兩三時,而是減少到 12 時。但在小丁爸爸的激烈反對之下,這次治療被中斷了。 “非常可惜,我也非常擔心他的未來,”於東輝說,“我預料,如果孩子這樣發展下去,他最後一定會患上偏執型人格障礙。成績將成為他生活中的唯一支柱,這個支柱一旦坍塌,他就有可能會患上精神分裂症。”
對這一點,我有更直接的了解。在北京大學上本科時,我樓下住的是數學係,其中一個同學,因一門考試不及格得了精神分裂症。他發病時是深夜,當時光著身子繞著宿舍樓跑,邊跑邊喊:“我是北大的!我是北大的!”
他之所以發瘋,是因為他最大的精神支柱——得到好成績然後被認可——坍塌了。
區分學習上癮與考試上癮
於東輝還強調,必須區分學習上癮和考試上癮。
學習上癮的孩子,享受的是知識帶來的快樂,這是天然的快樂,是好奇心得到滿足的快樂,是對這個世界更多一些了解後的快樂。這種快樂,決不會是單一性質的快樂,所以這快樂無論有多大,都不會讓一個人像前麵提到的小白鼠那樣,歇斯底裏地去追求電擊帶來的快樂,至死方休。這是一種內部評價體係,學習上癮的孩子,他們非常獨立,知道是自己在掌控自己的局麵,不會輕易為別人所動。長大以後,這樣的孩子會更獨立、更有創造力。
相反,考試上癮的孩子,他們的快樂其實掌握在別人的手中。他們所追求的,不是知識帶來的天然快樂,而是家長、老師等外人的獎勵和認可。文章一開始提到的那個西安的高二女生,隻是為了得到老師的誇獎和同學的羨慕,她的學習動力,全來自比較,即“我一定要比別人得到的更多”。如果有別人比自己考得更好,她就認為自己是失敗者。有一次,她數學考試得了第三名,家人覺得還不錯,鼓勵她繼續努力,可她竟然兩天沒吃飯,說這是對自己考得這麼差的“懲罰”。
讓孩子多點愛好
於東輝說,要防止孩子染上“嗜考症”,他有以下幾條建議:
一、不要隻根據成績好壞獎罰孩子。孩子取得了好成績,可以和他一起分享快樂,但不必非得給予他很高的獎勵。“因為,外部獎勵太頻繁,會奪走孩子內在的喜悅,”他說,“對孩子而言,考試成績好本身就是一種獎勵,如果他很愛學習知識,那麼這就是對他學習知識的認可,這會帶給他內在的喜悅,這種內在的喜悅是最好的學習動力。但是,如果頻繁給予物質獎勵,這種內在喜悅就會被外在的獎勵所取代,孩子的學習動機會因此變得不單純。”
二、孩子考砸時,要給予理解而不是責罵。多數“嗜考症”的孩子,其父母對孩子的學習要求相當苛刻,考好了,“一俊遮百醜”,其他什麼問題都可以不追究 ; 考砸了,“一醜遮百俊”,其他方麵做得再好也得不到認可。甚至,孩子考了全班第一,父母會說:“有什麼好得意的,這點成績就翹尾巴了?你考了全校第一才算有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