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讓孩子適度參與家務。很多家庭,學習成了孩子唯一的任務,在這種教育環境下,孩子最後隻把成績當作唯一精神支柱,就不難理解了。
四、鼓勵孩子有其他愛好。但不要把愛好當成任務,當成必須完成且必須做好的任務,那樣一來,愛好也失去其意義,變成壓力了。總之,就是不要讓孩子像前麵提到的小白鼠那樣,隻有考試這一種快樂。好的人生,應該有各種各樣的快樂。
內部評價係統與外部評價係統
有真自我的人,他會形成內部評價係統,即,他行動的動力來自於自己的內在。
有假自我的人,他會形成外部評價係統,即,他行動的動力來自於外部的他人。
放在學習上,有內部評價係統的學生,他之所以熱愛學習,是因為他喜歡學習,學習本身帶給他很大的快樂。相反,有外部評價係統的學生,他努力學習是為了追求外部的獎勵,也即家長和老師的獎勵。外部評價係統的悲哀之處在於,一個人過於在意別人的評價,而失去了自己。
沒有純粹的內部評價係統,也沒有純粹的外部評價係統。關鍵是,你的動力係統中,哪個占主導。
孩子總考砸,可能有內情
好的溝通是健康家庭的一個標誌。在這樣的家庭中,孩子可以直接對父母表達自己的情緒和不滿。
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假若孩子心中有了不滿,但卻又被禁止表達,那麼他們就會發展出一些特殊的表達方式來。
用考砸表達對老師、母親的不滿
最常見的表達方式是“被動攻擊”,即孩子有意無意地做錯一些事情,然後惹得父母特別生氣。結果,父母對孩子進行一番攻擊,斥責他甚至打他。這樣看上去是父母攻擊了孩子,但實際上是孩子內心深處故意惹父母生氣。但因為他是被動的,而不是主動的,所以就仍像是一個乖孩子。
“被動攻擊”最典型的例子是“醫生的孩子常生病,教師的孩 子不學習”。
這是國內知名的心理學家曾奇峰的觀點。他說:“醫生的孩子常生病,教師的孩子不學習,是我在谘詢中經常遇到的案例。”我的許多來訪者都是做老師的,我好幾次聽到這樣的感慨:我是搞教育的啊,他(她)把學習搞得這麼差,我怎麼向別人交代!豆瓣網有近八萬成員的小組“父母皆禍害”中,相當多人的父 母就是老師,你在許多文章中都可以看到他們如何討厭自己做老師 的父母。
心理谘詢師寥琦也讚同曾奇峰的觀點,她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小勇是廣州某中學初三的學生,他學習很努力,一般的小考試成績一貫出色,但一到了大考試,譬如期中、期末或升級考試,他就總會考砸,很少有例外。
小勇的父母都是教師,而媽媽張老師就在小勇的那所中學裏教書,她想盡了各種辦法,但就是無法幫小勇提升大考時的“心理素質”,無奈之下,她帶著兒子來看心理醫生。
母子倆見到寥琦後,張老師先發了一通感慨:“我是優秀教師,在區裏都很有口碑,教出了那麼多優秀的學生,但就是教不好我自己的孩子,我覺得自己真丟臉。”
說完這番話,她用“恨鐵不成鋼”的眼神看著小勇,而小勇看上去也很難過,他的頭垂得很低,不肯看媽媽的眼神,也不和心理醫生對視。
聽完張老師的一番話後,寥琦請她離開谘詢室,留下她和和小勇一對一地做心理谘詢。在張老師離開谘詢室的那一刹那,小勇頭抬起了一點,寥琦看到,剛才他臉上的那種羞愧迅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倔強的神情。 “我知道他的那種神情是什麼意思,”寥琦說,“我接過多個這樣的案例,知道這樣的孩子在意識上很羞愧,但內心深處其實埋藏著很多怨恨。”
她說,這是由這個家庭的溝通模式所決定的。爸爸媽媽很愛小勇,可以說到了溺愛的地步,不要求小勇做任何事情,隻要求他成績好。此外,爸爸媽媽還要求小勇“聽話”,並常對兒子說:“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你要明白爸爸媽媽的苦心。”
考砸讓他反而有一絲快感
從小勇的表現看,他好像完全知道父母的苦心。他每天都起早貪黑地刻苦學習,不僅很聽話,還常對父母許願說,他以後要考最好的大學,找最好的工作,然後掙很多錢,以回報父母的愛。
這讓爸爸媽媽很開心,不過他們總是對小勇說:“爸爸媽媽不會要求你給我們什麼回報,你隻要取得好成績就行了。”
但問題恰恰出在這裏,小勇學習很努力,平時小考成績很出色,但一到大考就是不行。
谘詢進行了很多次以後,小勇才終於袒露了他的心聲:“不知道為什麼,等拿到大考的成績,發現不怎麼樣時,我心裏一開始總閃過一絲快感,然後才會有丟臉和失敗的感覺,覺得又考砸了,又讓媽媽失望了。”
這種一閃即逝的快感是問題的真正所在,原來小勇內心深處其實是不想考取好成績的。谘詢做到最後,小勇承認:“我討厭他們(父母),他們一天到晚圍著我轉,讓我煩不勝煩。但我很快會對自己說,你怎麼能恨爸爸媽媽呢?他們對你那麼好,那麼無私,你反而恨爸爸媽媽,你還有良心嗎?”
他想否認自己對爸爸媽媽的不滿,但最終還是表達了這種不滿,大考的考試成績就是他表達不滿的方式,其含義即:“你們不是希望我取得好成績嗎?你們最在乎這個,那我偏偏不考好。但你們別怪我啊,我努力了,肯定是你們教我的方式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