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別把焦慮轉嫁給孩子(4)(2 / 3)

這種心理很微妙,和多數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一樣,小勇意識上並不知道自己有這種心理,他隻是在拿到糟糕的考試成績後隱隱約約有一絲快感。

谘詢到最後,寥琦又和張老師談了幾次,最終幫助她明白,兒子討厭他們這種“溺愛+成績”的教育方式,建議他們不要再緊盯著兒子的成績,也不要太過問兒子的學習,試著讓他“自生自滅”一段時間。張老師猶豫了很久,最後答應試一試。 “他們是上半年來的,當時小勇還在初二,我知道的消息是,小勇升初三的成績不錯,在班裏名列前茅,和他平時的考試成績相當。”寥琦說。

太聽話的孩子最容易“被動攻擊”

小勇的案例,是很典型的“被動攻擊”。他從不主動對父母表達不滿,這樣的家庭也不允許他表達不滿。那麼,他在意識上就一切都聽父母的。父母讓他好好學習,好的,他就好好學習;父母要他明白一切都是為了他好,好的,他對父母說,他是多麼愛他們,多麼理解他們的苦心。

但是,在父母最在乎的成績上,卻出了問題,而每次看到大考成績後的那絲快感,泄露了小勇的秘密:他在潛意識裏不想考試。小勇這樣做,刺中了作為教師的父母的軟肋,他們憤怒甚至感到羞恥,而這正是這個“乖孩子”潛意識深處的目的。他用這種方式,被動地對父母進行了攻擊。

這種案例很多。如果父母以道德自居,那麼孩子就可能會變成一個沒有控製能力的“壞孩子”,莫名其妙地做一些壞事,被人發現就痛哭流涕,但一轉身就又忍不住做“壞事”去了。一些有偷盜癖的孩子,他們家裏很有錢,父母給他們的錢也很充足,同時父母也很講道德,但他們就是常忍不住去偷同學一些很不起眼的財物。

曾奇峰接治過多名醫生的孩子,他們的父母是什麼方麵的醫生,他們就偏偏得那方麵的疾病。 “這些家長常常覺得,自己最驕傲的地方讓孩子給嘲弄了,他們為此而感到很深的羞恥,這恰恰是孩子在潛意識裏希望達到的目標。”曾奇峰說。

他說,這些案例中的孩子,他們的父母有三個共同的地方:第一,對孩子的控製欲望非常高,他們生怕孩子遇到任何挫折,於是希望盡可能完美地安排孩子的一切,以防止他們遇到麻煩;第二,他們對孩子的期望很高;第三,他們不允許孩子表達對父母的不滿,他們認為,孩子最好的優點就是聽話。

請還給孩子一個獨立空間

這三個特點結合在一起,會讓孩子感到窒息,他們其實對父母產生了深深的不滿,但不能用主動的方式表達出來,於是就采用了被動的方式。

“生命的價值在於選擇,但做父母的常常忘記這一點,他們不讓孩子去作選擇,總是忍不住要替孩子作選擇。”曾奇峰說,“但是,如果父母什麼都替孩子做主,那麼就無異於是在殺死孩子的生命。”曾奇峰強調,這並不是哲學說教,其實是孩子們的切身感受。一個經常為自己的人生作決定的孩子,他的生命力是汪洋恣肆的,盡管因為年輕,他會遇到一些挫折,但那些挫折最終和成就一起,讓他感覺到自己的生命是豐富多彩的,“更重要的是,這是自己的”。

相反,假如孩子隻能按照父母的決定去做,那麼,這些決定越正確,其窒息感就可能越強。一方麵,孩子獲得的資源越來越多,能力也越來越強,但另一方麵,他的生命激情卻會越來越低。他們感受到這一點,於是想對父母說不,但他們又一直被教育聽話,所以連不也不能說了,隻好用被動的方式去羞辱父母。

這會達到目的,因為控製欲望很強的父母,是經常會產生無能為力感的,他們常發現,孩子的確聽話,孩子的確努力,路線的確正確,但好的結果就是不會產生。 “這是因為,孩子們在呐喊,我討厭你強勢的安排,我要過屬於我自己的人生。”曾奇峰說。

要改善這一點,最好的方式就是適當放手,即父母給孩子製定一個基本的底線——認真生活不做壞事,然後放手讓孩子去決定自己的人生,隻在非常有必要的時候才去幫孩子。

並且,他強調,父母不要常打著“溝通”的名義,而迫使孩子必須和他交流,因為孩子和成年人一樣,希望有一個隱秘的空間。如果父母太喜歡窺視孩子的所有秘密,那麼這孩子勢必會發展出一些特殊的方式來捍衛自己的空間,這是生命最基本的本能,因為“我”必須與別人拉開一段距離,隻有這樣“我”才知道,與任何人緊密地黏到一起都會阻礙我們成為我們自己。

曾奇峰說,他有兩句最基本的心理學原則送給所有的父母:如果孩子沒有秘密,那麼孩子永遠不能長大。如果父母什麼都替孩子做主,那麼就是在殺死孩子的生命。

被動攻擊

很多人際關係是失衡的,一方明顯處於強勢,一方明顯處於弱勢。並且,強勢的一方攻擊性很強,同時又不允許弱勢的一方表達他的感受。

然而,任何人一旦被攻擊,一定會感到憤怒,並想還擊。一個關係不管多麼失衡,這一點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