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就恨,但不要報複
正是因為這種誘惑,一些女孩會對素未謀麵的重型犯產生感情,譬如重慶一個女孩,就嫁給了一個重型犯,而在決定嫁給他之前,他們甚至未曾謀麵。
要想告別這種“改造夢想”帶來的誘惑,就要承認我前麵提到的那兩個人生真相:爸爸的確很糟糕;我對爸爸無能為力。
直麵第一個真相時,你會恨爸爸,會為之痛苦,可能會號啕大哭。這時,你隻管把自己交給情緒,想恨就恨,想哭就哭……情緒是怎樣,你就怎樣。隻有等你內心鬱積的那些情緒宣泄出來後,你才真正有可能告別這一悲慘的事實。
不過,這並不是說,如果你恨,就采取恨的行動,譬如報複爸爸。假若這樣做,那證明你還是渴望去改造爸爸,或改造你的家。你還是在糾纏,而這一切都是無用功。
相反,等情緒宣泄出來後,你要把注意力從父母身上移走,回到你自己身上來。父母你無法改變,但你可以改變自己。你越不期望改變爸爸和媽媽,就越有可能改變你自己,你的力量就會變得更強,改變自己也更容易。
當然,也是因為那個最簡單的道理:改變別人永遠是最難的,你隻有可能改變自己。
放棄保護媽媽的想法
你不能改變你爸爸,也不能為你的媽媽負責。
這是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真相。因為爸爸那麼糟糕,媽媽顯然也是一個受害者,難道我不能去保護媽媽嗎?
的確是這樣,我建議你不要再想著去保護媽媽。
在整個家庭係統中,不管孩子是不是家庭的中心,他們其實都是最沒有力量的人。因為,即便他處於家庭的中心,父母在乎他都勝於在乎對方,那也不是他努力的結果,而是父母把他置於這種位置,而這種位置其實很不利於他成長。
阿惠,至於在你這樣的家庭,你的影響力要更加微弱。你以為你可以保護你的媽媽,這其實還是源自童年時的那種自戀,這讓你以為你能影響你的父親,但這麼多年的事實證明這是徒勞的。並且,媽媽身上的力量其實強過你,而爸爸的怒氣也主要習慣性地集中在你的身上,如果你離開了這個家,你爸爸未必會把本來發給你的怒氣轉移到你媽媽身上去。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你現在雖然 20 歲了,但你爸爸可能仍按照以前你五六歲的時候那樣責罵你。但他不會那樣對待你的媽媽,成年人折磨成年人是有風險的,而折磨孩子則相對需要付出很少的 努力。
更重要的是,你是父親主要的折磨對象,你是家中主要的受害者,而這個家庭係統不能保護你,那麼你首先要考慮的,是要離開這個家庭係統,先保護你這個第一受害者。
孩子當不了家庭的保護神
“當父母的關係出現問題時,孩子會傷害自己,目的是拯救父母的關係,”心理醫生李淩說,“但做父母的,會因為不理解這種行為而斥責孩子幹了壞事。結果,孩子傷害了自己後,再一次被父母傷害。”
案例(一):“你們再吵架,我就不上學了”
為了說明這個道理,李淩講了發生在自己家裏的一件事情:
2004 年,他和妻子不斷吵架。忽然有一天,七歲的兒子小李對他說:“不要再吵架了。如果你還和媽媽吵架,我就不上學了。”兒子的話讓李淩“感到無比震驚”,他的第一反應是“孩子這麼小,就學會敲詐爸爸了”。
於是,李淩回答說:“好啊,你不上學最好了!”這個回答讓兒子一下子呆住了,他問:“爸爸,你不是一直說,上學是好事嗎?”
“對你是好事,對爸爸不是,”李淩回答說,“你不上學,用的錢就少了,對我當然好,但對你不好。” “那麼,爸爸,我不會不上學……”兒子收回了他的“威脅”。
看起來,這是一次完美的家庭教育:兒子發出威脅,但被父親巧妙化解,最後承諾繼續做正確的事情。
但現在,李淩說,如果溝通到此為止,這對兒子絕對是一個傷害。他說,兒子其實在做絕大多數孩子都會做的事情——父母關係出現了問題,孩子想通過犧牲自己挽救這個關係。 “孩子是善意的,”李淩說,“我那時不懂,誤以為是威脅。但幸虧,我們的溝通沒有到此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