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我們的社會,更是有一整套思想和種種方式,來束縛、管理一個個個體的活力。這一整套思想就是以儒家為代表的思想。
美國學者孫隆基在他的著作《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中說,中國人常會身心分離。特別重視身,講究安身立命,特別在意身體健康。但是,中國人的“心”,卻必須為別人的“身”服務。並且,也隻需為對方的“身”服務,做到這一點就已經很好了。
愚孝是怎樣煉成的?——對迎合者的心理分析你過去一定是拚命地努力去做一個你母親可以輕視且折磨的孩子,因為你一直都害怕如果不這樣做,你對她來說根本就是不存在的。——謝爾登·卡什丹 【Sheldon Cashton, 美國心理學家。著有《互動心理學》等】,《客體關係心理治療》
2008 年初,天涯雜談上出了一個神貼《北大博士毆打嶽母,六次驚動 110 !》,稱北京大學佛學博士孟領毆打嶽母,這個帖子隻在第一頁贏得了一些同情,因明眼人很快看出這個帖子漏洞百出,於是網友們很快變成一邊倒地同情孟領與妻子,並攻擊其嶽父母與小舅子。
事情的基本脈絡是:孟領的嶽父母要讓女兒為兒子買房,女兒答應了,但買房有困難,結果嶽父母看中了女兒的大房子,最終起糾紛,而糾紛時不是女婿對嶽父母動手,而是相反……
事情的關鍵是孟領的妻子對自己父母過於順從。孟領曾以網名“言有盡意無窮”在天涯雜談上發表了《關於騰房案的幾點聲明》一文。
文中有如下一段話:
我妻子很愚孝,這是此事之所以戲劇化和極端化的原因之一,也是我們難以及時處理家庭危機的原因之一。直到 2008 年 1 月 19 日汙蔑我的帖子出籠,我妻子才算真正認識了她的父母。這不能怪她,誰願意早早地接受根本不被父母疼愛的現實呢。
什麼叫“愚孝”?即孩子會不惜犧牲自己、自己配偶和孩子的利益,而一味地對父母做出極大的犧牲。
並且,很有意思的是,“愚孝”經常會以一種戲劇性的方式出現:父母對一個孩子進行似乎沒有饜足的索取,同時卻對另一個孩子給予無限的付出。
北大佛學博士一事有類似的嫌疑。孟領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他嶽父母之所以想占女兒的房子,是為了把房子留給兒子。
孟領的說法是否屬實,尚需進一步確認,但“向一個孩子狂索取,向另一個孩子狂付出”這樣的故事,在我同樣發表在天涯雜談的《謊言中的 No.1: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一文中,可以找到大量例子。
例如,一個網友在我這篇文章中留言說:
我的父母都重男輕女,因此從小在家我沒有得到過重視和愛,那是給弟弟的,留給我的隻有輕蔑和侮辱。我清晰地記得一些事,它們使我現在仍心寒。
父母已經把他們的所有財產轉到弟弟名下,母親說我如果也想得到他們的東西就是不要臉,女兒應該去繼承婆家的財產。但是,他們遇到任何麻煩困難都不會忘記我,知道我不好意思不孝順他們,從不忘記可以從我這裏索取。
從內心講,我願意付給他們撫養費,如果他們臥病在床,我可以請人照顧他們,但是我沒有感情給他們。他們也沒給過我,看到弟弟對他們並不怎樣孝敬,我很難過。可是即使如此,他們也明顯地偏袒弟弟。
為什麼一些父母會對一個孩子沒有饜足地索取?這可以在孟領嶽父寫給女兒的一封信中找到答案。在這封信中,這位退休的英語老師寫道:從生命的價值觀來看,你永遠欠我們的,還不起。我們住你的房,你還欠我們的。
仿佛是,僅僅因為生下了孩子,一些父母就認為孩子永遠欠自己的,所以就可以大肆索取了。
但是,這些被過分索取的孩子,難道就不知道父母的行為過分嗎?為什麼他們反而會對隻知索取的父母進行無限付出的“愚孝”呢?最簡單的答案是,這是他們能親近父母的唯一有效方式。
迎合者的武器是內疚
此前,我在《支配與服從:病態關係的雙重奏》一文中,談到了四種病態的維持人際關係的方式,分別是權力的遊戲、依賴的遊戲、迎合的遊戲和性感的遊戲。
權力的遊戲和依賴的遊戲,我已經詳細分析過,而“愚孝”者所使用的即是第三種病態的方式——迎合的遊戲。
所謂迎合的遊戲,概括成一句話:我為你做了這麼多,你必須愛我,否則你就是不愛我,你這個大壞蛋。
不過,迎合者通常隻意識到自己在付出,在奉獻,而意識不到“否則”的威脅性信息。如果你和迎合者交流,你會發現,他們似乎是那種能給予無條件的愛的人,因他們在頻頻付出後,經常會表示,他們的奉獻不需回報。
但實際上,迎合者會不自覺地使用一些辦法,提醒接受者:“你欠我的。”
卡什丹在他的著作《客體關係心理治療》中談到了這樣一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