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中國式家庭(4)(3 / 3)

海瑞因塔是一個中年單身母親,有兩個十多歲的孩子。她每天要開車接孩子上學和放學,當孩子坐上車後,她一定會提醒兩個兒子鎖好車門。然而,當孩子們試圖這樣做時,卻發現車門已關好。

這位媽媽在做什麼?她為什麼會多此一舉?

對此,卡什丹的解釋是,這是迎合者的經典行為模式。鎖好車門是意識層麵的奉獻,海瑞因塔以此顯示,她是一個無微不至的媽媽,而提醒孩子們去鎖車門則是潛意識驅使的,她潛意識裏希望孩子們發現,媽媽已做了奉獻。

歉疚感可能是我們最不願意麵對的一種感覺,尤其是,有人替我們做了我們本可以輕鬆做到的事情後,還巧妙地想給我們留下歉疚感,這會令我們感到非常憤怒。

然而,迎合者不僅在助人時細致入微,也非常謹慎小心,他們會向你很卑微地表示,他們隻是想幫你而已,不需要任何回報,你不必有壓力。

麵對這樣的人,一開始我們很難能表達憤怒,我們甚至會因為自己心中的怒氣而感到內疚:“我怎麼能對這麼好的人生氣?”

不過,如果這樣的事情越來越多,你的憤怒會越來越難以遏製。於是,你要麼向別人表達怒氣,要麼幹脆遠離這個迎合者。

海瑞因塔的兩個兒子就是這樣做的,他們成了問題少年,常在學校和社會上製造一些麻煩,而這是他們表達憤怒的方式,這憤怒本來是要對媽媽表達的,但媽媽這麼好,他們怎麼可以生媽媽的氣,於是他們把憤怒發泄到別處去了。

並且,他們和媽媽的關係也越來越疏遠,這疏遠是為了減少媽媽迎合自己的機會,那樣就可以少一些歉疚感了。

迎合者幹嗎要這樣委屈自己?

這也是支配者為什麼鍾情權力、依賴者為什麼喜歡依賴的原因。我們都想與別人親近,但很多人隻學會了一種與別人親近的方式,支配者學會了權力的方式,依賴者學會了示弱的方式,而迎合者學會了奉獻的方式。

更糟糕的是,因為迎合者隻相信迎合的方式,所以當對方疏遠他時,迎合者在恐慌中會對付出更加執著。但他越付出,對方越想逃離,由此成了一種惡性循環,最終迎合者最在乎的關係反而斷裂了。

這就是海瑞因塔和她兩個兒子的互動過程。在她沒有改變迎合的行為方式前,她越努力,孩子們就越想遠離她。

父母越冷淡,孩子越迎合

不過,迎合的遊戲並不是永遠無效的,實際上,在迎合者的童年早期,這是他們能靠近父母或其他養育者的唯一方式。

我在天涯雜談的《謊言中的 No.1: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一帖中,有很多個可以稱為“愚孝”的迎合者,幾乎都是女士,而且其父母都重男輕女,會對男孩百般溺愛,對她則嚴重忽視。對這樣的女孩而言,她們最容易靠近父母的方法就是去奉獻,或者為父母奉獻,或者為兄弟奉獻。

現實生活中我見到的這種例子也不少。我的好友、31 歲的茜茜就是一個典型。

茜茜是家裏最小的孩子,上麵有兩個姐姐和一個哥哥。按說,她作為老小應該最受寵,但事實恰恰相反。原來,媽媽懷孕時,很想要個兒子,也覺得這次肯定會是個兒子,沒想到生下來卻是女兒。因為這個原因,媽媽和爸爸一直對她有點視而不見,但對其他三個孩子都堪稱溺愛。

在這個家庭中,茜茜很小就變得極其懂事,生爐子、買菜、擇菜、做飯和打掃衛生等家務成了她的例行工作,而姐姐和哥哥從來都不必做這些。她變得這麼勤快,部分原因是父母希望她這麼做,而主要原因則是茜茜自己的選擇,她隻有通過迎合的方式,才能獲得父母一點可憐的關注。

不過,這種主動奉獻中藏著渴求——“請你們把愛分給我一點吧”,也藏著憤怒——“我做得這麼好,你們還不愛我,你們太壞了”。這是她的想法。對父母而言,因為她的生命分量很輕,所以,她的奉獻很少會引起父母的歉疚感,他們反而會覺得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當茜茜偶爾不想再這麼做時,他們會覺得不適應,會訓斥她甚至打她,而對茜茜而言,更可怕的是,父母會對她更加視而不見。所以,如果父母對一個孩子越冷淡,這個孩子越容易成長為迎 合者。

愚孝源自不甘心

導致迎合的核心原因是恐慌,迎合者之所以隻奉獻不索取,是因為他們擔心一旦開始索取就會令關係疏遠甚至斷裂。

等長大後,孩子與父母的力量對比已發生改變,而且孩子的世界已打開,他擁有了很多其他關係,對父母已不再依賴。但是,作為一

個迎合者,他心中的恐慌並未消失,他仍認為奉獻是能與別人拉近關係的唯一方式。

並且,自幼以來對父母持續了很久的渴望——“請你們把愛分給我一點吧”——因為一直沒有實現而變成了一個魔咒,導致一個人會一直執著在這個沒有實現的願望上。為了實現這個願望,他願意在成年後做出更大的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