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且,這種“掐”看上去是非常善意的,父母這樣看,孩子也這樣想,社會也這麼以為。理性很容易欺騙人,但情感不會騙人,被“掐”得厲害的孩子常常做出一些極端行為,來表達他們的真實情感。
現在,父母替孩子決定生活、老師替孩子決定學習的情況愈演愈烈,而孩子們的反抗也越來越強,其常見方式是網癮和叛逆,而極端方式則是自殺和殺人。
廣州近兩年屢屢發生中學生和大學生自殺事件,而且沒有清晰的自殺原因,看上去完全莫名其妙。我自己的理解是,他們多數是被這樣“掐”死的。
極端情況之下,他們也會直接攻擊“掐”他們的人,這是廣州董姓大學生弑父的心理原因,也是一些中學生因老人勸誡自己好好學習而情緒失控並暴力襲擊老人的原因。
這兩年中學生和大學生自殺的新聞越來越多,很多在學校裏做谘詢的心理老師也說,學生們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嚴重,而這兩年明顯嚴重惡化。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家長和老師這些大人們替孩子作選擇的情況太嚴重了,孩子們的生命正被嚴重扼殺。
切記:如果你真愛孩子,請尊重他們的獨立空間,請放手讓他們自主選擇,請不要從精神上殺死他們。
謊言(三):我愛你,所以我們不分離
大人常借愛的名義,而強迫孩子和自己黏在一起,這也是親子關係中常見的謊言。
一個媽媽寫信說,兒子上中學後,再也不肯對她說心裏話了,她沒有辦法知道孩子想什麼,很焦慮。我回信說,這是青春期的必然特點,孩子必然要刻意與父母保持一定的距離,那樣才能保證自己的獨立空間,做父母的沒必要去做孩子肚子裏的蛔蟲,什麼都要知道。
結果,我收到這個電子郵箱發來的第二封信。原來,這位媽媽不會用電子郵箱,前麵那封信是兒子幫她發的。這次是兒子自己寫來的,他讚同我的說法,“但是媽媽不願意接受”。
這就很簡單了,和孩子黏在一起不分離,這不是兒子的需要,而是這位媽媽的需要。其實,她大可以承認這一點,對兒子說,“我需要你,所以請你離我近一些,和我說說心裏話”,而不必借用“我是為了你好”這種愛的謊言。
父母和孩子黏在一起,通常情況下,都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因為獨立成長是源自生命的衝動,除非這個衝動遭到嚴重破壞,否則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不會樂意整天和父母黏在一起。
父母嚴重地黏孩子,會造成很多惡果。最常見的是會阻礙孩子向外發展的動力,孩子為了滿足父母的需要,而停止了獨立成長,甚至都拒絕談戀愛,因為他們會覺得那是對父母的背叛。
切記:做父母的,應經常問自己一句:這樣做,真的是為了孩子嗎?還是為了我自己?
謊言(四):婆媳關係
這個詞語本身就是一個謊言,因為它聽上去是婆婆和媳婦的二元關係,卻忽視了本質——這是婆婆、媳婦和兒子的三角關係。
並且,這個三角關係的核心是兒子,而不是婆婆和媳婦。從這個角度看,婆媳關係是一個再糟糕不過的詞語,因為這給了兒子一個借口,讓他從容地說,這是兩個女人的事情,他可以做的事情不多。實際上,他才是核心,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如果他袖手旁觀,那麼所謂的婆媳關係是很難處好的。
這個三角關係,看上去是中國傳統的大家庭觀念所導致的結果。因為大家庭觀念,我們習慣在結婚後,把男方的老人接來一起生活。
這樣一來,媳婦和兒子的這個新家庭,就和原來的大家庭攪在一起,從而很容易出問題。因為,傳統上,媳婦的角色是最不重要的,她是大家庭的“外來者”,一開始必然難以融進大家庭的體係。但是,現在的家庭中,媳婦和兒子差不多同等重要,她一樣要承擔經濟壓力,一樣要去外麵奔波,而且一樣擁有很多資源,她必然認為,這是她的家,而不是婆婆的家。如果婆婆認為,這是自己的家,並忍不住要在這個家中做主,就勢必會起衝突。假若兒子上了“婆媳關係”這個詞語的當,不積極調解,那麼這個家庭很容易支離破碎。
不過,問題的實質還不是大家庭,而是俄狄浦斯情結,即戀母情結——反過來說是戀子情結。俄狄浦斯情結是奧地利“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提出的,但國內心理學界普遍認為,中國人的俄狄浦斯情結更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