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
兩人彎腰稽首,以示君臣之禮。
和王雙眼迷醉,無力滿開,聲如蚊啼,庶幾不聞,“吾,時日非多,望二卿切記吾托,蒼天厚土,此恩難報。”
一語落,和王逝。
和王逝世,滿城無紅,遍地縞素,以效其德。
和王人望是何往?德愛滿腔腑囑托。
熟知雪腹淨點紅,化作鍾鳴更上樓。
和王逝世,文王立,年三。宰相泗溪,官居顯位,應和王之托,顧料其子文王。常伴左右,陪同玩樂,不務政業。泗溪得信文王,媚進讒言,拒諫殺忠,賢士驅逐。
文王無知,好貪玩耍,政事不聞盡數撒手宰相。雖坐的其名,卻無其實。泗溪雖無其名,卻有其實,駕於天子,侵權朝野,朝內文武,皆是鉗口莫敢言。
又是一朝起,且看文王慵臉無趣,犬耳弱問,“有事上奏,無事朝退。”
話落,不時,一人步出右班,稽首俯伏,山呼道,“臣,穀素有事啟奏。今,國內安泰,百姓安居樂業,軍火寧息,一片禎祥繚繞,是國之大盛,文王之厚德也。”
聞言,文王頷首示讚,便平舉雙臂,麵露大喜,“恩,卿家所言極是,快快平身。”
穀素依言而起,繼續說道,“然,天有不測,地有難平,我國境內東部,有獸靈侵犯,洗劫奪掠,殺人盈野。臣懇乞文王,下道手詔,發兵剿淨,以續我國太平隆興。”
文王低頭思忖,不發言語。暗道,獸靈,多有驍勇,虎狼之力,難與對付。這一去,若是成功,自是興國隆社,若與失敗,怕是國威有失啊。這派誰去是好。
眼簾抬起,卻見滿朝文武,皆是麵朝紅氈,大氣不出。
正奈何間,卻聞柔和,“文王,不如傳旨武勇前往。素聞武勇文韜武略,驍勇能戰,旗下鐵騎,所向披靡,無不喪膽。其副將又勇冠三軍,飽讀兵書,謀勇皆得。他二人貴為一朝股肱,武帥之名。委派他前往,庶幾可靠。”
文王聞泗溪所言,卻又疑從心生,“武勇奉敕北伐,尚未有歸,如之奈何啊?”
泗溪手向懷中取,卻是一簡,“臣武勇,不負主望,趕剿內亂,正赴凱旋。不日便回。”
文王喜不自勝,拍手笑道,“好好,朕有善解人意之宰相,能征善戰之武帥,何愁國不旺盛,天下不太平。”
坐於金椅,文王便立馬宣旨,令武勇歸回之後,即刻東上,剿除外賊,以還太平。並特賜金劍,予以正名。
且說武勇告捷而回,卻是又領詔旨,奉敕東征。武勇跪地接過詔旨,低頭拜謝,便送侍奉官走去了。
屋中,卻見一人大步流星,腳下生風而來。旦見這人,年出二十,麵如冠玉,豐神俊朗,卻又雙眸藏厲,見他彎腰弓背,恭聲道,“父親,又是平亂詔旨嗎?”
武勇回身,見這俊逸兒郎,欣慰一笑,“東部獸災,奉敕清剿。”
“恩。。父親,孩兒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你且說。”武勇坐於木椅,端茶輕啜。
“宰相侵權,文王無用,不理朝政,眼看著天下即將大亂,災禍亂國,不如。。”話還未完,卻被武勇厲聲斥回,“放肆,這是大逆不道,以下犯上。忠臣不事二主,亦無背棄之理,霸兒,乘早斷了這逆禮念想。稍作打點,隨父繼續出征。”
說罷,便徑自離去了。
熟不知,這一去,是非腳下起,禍端目前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