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參加了一個集會並且聆聽了所有施加在別人身上的、具有代表性的評論,回到家後,考慮一下所有這些評論對於使我們這個世界更美好會有多大助益,你可能會得出和我一樣的結論:沒有!它毫無幫助。但這還不是全部。進行批評不但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而且還會給我們的世界添加憤怒和不信任。畢竟,我們中沒有人喜歡受到批評。我們對批評的反應會使我們自我防禦和退縮。一個覺得受到攻擊的人很可能會做出以下兩件事之一:他會帶著畏懼或羞愧退卻,或者他會憤怒地回擊或痛斥。有多少次你批評某人,而此人對你的反應是說“非常感謝你指出了我的缺點,我確實感謝你能這樣做”呢?
批評同詛咒一樣,實際上隻不過是個壞習慣。它是我們慣於去做的事情;我們熟悉它的感覺。它使我們忙亂並提供給我們談資。
然而,如果你花點時間在你批評他人之後馬上留意一下你的感覺,你會注意到你將感受到一絲矮小和羞愧,就如同你是這個被攻擊的人一樣。其原因在於當我們批評他人時,等於在向世界和我們自己宣告:“我有批評的需求。”這不是我們通常會引以為自豪的事。
解決的辦法就是在進行批評的時候把握住自己。注意你越經常這樣做,就會感覺越糟。所以有必要把批評轉變為容忍和尊重。
>>>將“吹毛求疵”作為一個壞習慣注銷掉
生活中,似乎到處都有吹毛求疵的人。“吹毛求疵”不是使我們欣賞我們的人際關係和生活,而是鼓動我們認為生活並不盡如人意。在我們的人際關係中,“吹毛求疵”的典型表現是這樣的:你遇到某人且他一切都好。你被他或她的外表、個性、智慧、幽默感,或這些品質的某種結合所吸引。開始時,你不但讚同此人與你的不同之處,你實際上是欣賞它們,你甚至會被這個人所吸引,部分是因為你們是多麼的不同。你有與他不同的觀念、喜好、品味和優勢。
然而,過了一段時間,你開始注意到你的新搭檔(或朋友,老師,任何人)有些小缺陷,你認為應該能夠有所改善。你使他們注意到這一點。你也許會說:“你知道,你確實有遲到的傾向。”或是“我已注意到你不大看書。”關鍵是,你已開始不可避免地轉入一種生活方式——尋找和考慮某人身上你不喜歡的地方,或不十分正確的方麵。
顯然,一個偶然的言論,建設性的批評,或有助益的引導並不會招致警覺。然而,卡耐基指出:“我不得不說,這幾年同成百的夫婦相接觸的過程中,我很少遇到某人不是覺得他們時時在被他們的伴侶‘吹毛求疵’。偶爾的、無害的言論會不知不覺地發展成看待生活的一種方式。”
當你要去“挑剔”另一個人時,這表明不了別的,它確實隻表示你是那個需要被批評的人。
無論你是否對你的人際關係或生活的某些方麵吹毛求疵,還是兩者都有,你所需要去做的,隻是將“吹毛求疵”作為一個壞習慣而注銷掉。當這個習慣偷偷侵入你的思想,把握住自己並封上你的嘴,你越不常去挑剔你的夥伴或朋友,你就越能注意到你的生活確實十分美好。
>>>盡量化解矛盾,避免衝突
有人批評林肯總統對待政敵的態度:“你為什麼要試圖讓他們成為朋友呢?你應該想辦法去打擊他們,消滅他們才對。”
“我難道不是在消滅政敵嗎?當我使他們成為我的朋友時,政敵就不存在了。”林肯總統溫和地說。
看來林肯非常懂得化解矛盾、搞好人際關係的秘訣。一個人即使為協調人際關係作出了很多努力,事實上仍然不能完全免除同別人的衝突。隻要人們之間發生交往,就會或多或少產生矛盾,這是由人的天性所決定的。
卡耐基指出,發生矛盾的原因不外乎這麼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