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當富蘭克林還是個毛躁的年輕人時,一位教友會的老朋友把他叫到一旁,尖刻地訓斥了他一頓:“你真是無可救藥。你已經打擊了每一位和你意見不同的人。你的意見變得太珍貴了,使得沒有人承受得起。你的朋友發覺,如果你不在場,他們會自在得多。你知道得太多了,沒有人能再教你什麼;沒有人打算告訴你些什麼,因為那樣會吃力不討好,又弄得不愉快。因此你不可能再吸收新知識了,但你的舊知識又很有限。”
富蘭克林接受了那次慘痛的教訓。當時,他已經夠成熟、夠明智,以致能領悟也能發覺他正麵臨社交失敗的命運,他立即改掉傲慢、粗野的習性。
“我立下了一條規矩,”富蘭克林說,“決不正麵反對別人的意見,也不準自己太武斷。我甚至不準許自己在文字或語言上措辭太肯定。我不說‘當然’、‘無疑’等,而改用‘我想’,‘我假設’或‘我想象’一件事該這樣或那樣,或者‘目前在我看來是如此’。當別人陳述一件我不以為然的事時,我決不立刻駁斥他,或立即指出他的錯誤。我會在回答的時候,表示在某些條件和情況下,他的意見沒有錯,但在目前這件事上,看來好像稍有不同,等等。我很快就領會到改變態度的收獲,凡是我參與的談話,氣氛都融洽得多了。我以謙虛的態度來表達自己的意見,不但容易被接受,更減少一些衝突;我發現自己有錯時,也沒有什麼難堪的場麵,而我碰巧是對的時候,更能使對方不固執己見而讚同我。
“我一開始采用這套方法時,確實覺得和我的本性相衝突,但久而久之就愈變愈容易,成為我的習慣了。也許五十年以來,沒有人聽我講過些什麼太武斷的話。我在正直品性支持下的這個習慣,是我在提出新法案或修改舊條文時,能得到同胞重視,並且在成為民眾協會的一員後,能具有相當影響力的重要原因。因為我並不善於辭令,更談不上雄辯,遣詞用字也很遲疑,還會說錯話;但一般說來,我的意見還是得到了廣泛的支持。”
富蘭克林的話對我們是很有啟示作用的。
>>>千萬不要把懷恨總放在心上
一個愛發牢騷的人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我永遠記得,我新婚的嫂嫂和哥哥在我的生日那天一同外出旅行,而沒有對我說一句祝賀生日的話。”
“我永遠記得”——對啦,毛病就出在這裏!
不管我們的理由如何,懷恨總是不值得的。潛留在我們內心裏的侮辱,永難平複的創傷,都能損壞我們生活中的許多可愛的事物。我們被鎖在自己的苦惱之淵裏,甚至無法為別人的幸運而愉快。怨恨就像毒害我們的血液、細胞的毒素一樣,影響、侵蝕我們的生命。
頭痛、消化不良、失眠和嚴重的疲倦等,是懷恨的人常有的生理症狀。一所醫學院曾作過一次調查,報告中說:與心情較為愉快的人相比,心存怨恨的人更經常進醫院。醫務人員所做的試驗顯示,患心髒病的人常常不是工作辛勞的人,而是抱怨工作辛勞的人;最足以引起高血壓的原因,莫過於外表好像很安靜,內心裏卻被強烈的怨恨所煎熬。
怨恨甚至會造成意外事件。交通問題專家說:“發怒的時候永遠不要開車。”心裏總是惦記著丈夫如何不懂體貼的婦女,比起那些心裏毫無雜思的婦女,更容易在家裏發生意外事件。
另一方麵,正如同懷恨之富於破壞性,愛與同情則有激發活力的作用。正如一位健康學博士所說:“寬宏大量乃是一服良藥。”
與怨恨情緒作戰的第一步,便是先要確定怨恨情緒的來源。如果我們能坦白地檢討,十次之中有九次,我們會發現其來源是很接近於自己這方麵的。忽略自己的缺陷與弱點,乃是人之常情;在任何可能的時候,我們總會把自己的短處變成別人的錯處,而後加以無以名狀的怨恨。例如,在每一個離婚案件中,幾乎很明顯地,所謂無辜的一方往往並不如其所描述的那般無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