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名言、俗語、諺語、歇後語等使用過多,也會為演講減分。這類語言原本具有一定的說服力,但如果在使用過程中前後銜接不自然,或者頻繁出現,同樣無法起到預期效果。可以想象,如果演講者的通篇內容都用歇後語來表示,那麼不僅會造成觀眾的理解疲勞和困難,即使是演講者自己,也會不知所雲。所以,在一篇演講詞中,上述各類語言不宜出現三次以上,而開場白中出現的頻率更需要控製,決不能呈現泛濫之勢。當然,如果是一些專門針對這類語言的演講,數量可以另行添加,但總體仍然需要保持錯落有致的行文布局。
此外,開場白的內容一定要做到主次清晰,詳略得當。尤其注意素材的選取要有代表性,一件事情的敘述也要有明顯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果。如果隻是一味地平鋪直敘,主題表達毫無章法可言,既不分主次,也沒有詳略,那麼這樣的演講必然難以得到觀眾的認可。一場演講如此,而開場白作為整場演講的重中之重,則更需注意,絕不能將過多的語言傾注在旁枝末節上,讓觀眾聽不出演講的重點。
4.克服演講中的緊張情緒的“絕招”
很多人都會抱有這樣的想法,即“不做不錯”。雖然大多數人是期望自己能有所作為的,但一旦做錯,又懼怕承擔責任,而什麼都不做卻可以維持現狀。所以,很多人都選擇了向現實低頭,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都采用這種消極對待的態度。這種心態表現在演講過程中,就是對演講直接采取回避的態度,也就是不參加任何演講,至少是不主動參加,而且即使是被動參加了,也是敷衍了事,隻求得過且過,完全沒有時機和把握時機的觀念。實際上,什麼都不做,固然可以掩蓋掉一些不足,但自己的優點同樣無法展示出來。因此,與其說是“不做不錯”是一種處世哲學,還不如說它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哲學,尤其是對於那些尚存上進心的人來說,這種消極的應對方法隻會徒然留作他日的懊悔。
每個人在眾人麵前講話,都會伴隨不同程度的緊張,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怯場。但有過親身經曆的朋友就會發現,其實怯場大多數情況下僅僅發生在上場之前,一旦進入狀態,很快就會放鬆下來,緊張的情緒也會隨著演講的進行而逐漸平複。這種情況比較普遍,即使是“身經百戰”的演講者,同樣會麵臨上場前的短暫緊張,而且越是麵對重要的場合,這種情緒的波動就會越加明顯。然而,這種緊張感卻並非無法克服,隻要演講者認真地分析原因,認清原因,作出相應的舉措,就可以克服它。美國演講心理學家查爾斯對演講時的緊張心理作出了科學係統的分析,認為這種緊張主要包括兩個方麵:一是對自身不足之處存在擔憂;二是人類天性中對陌生環境的恐懼。
解決怯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信心。而要獲取信心並不能隻靠單純的心理暗示來完成,它需要演講者胸有成竹,對自己的演講思想和主線清晰明確;然後再對評委、觀眾和競爭對手進行一定的了解,跳出演講者的視線,從不同角度或者較高角度去審視問題,心境就會坦然很多;最後,再加上一點點心理暗示,選擇好一個適合自己的姿態,或高調或低調,找到和觀眾吻合的氣場,很快就會進入演講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