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不計較,人緣就好;能包容,成就就高(1 / 3)

計較不但會像磁鐵一樣吸引來煩惱,甚至還會使仇恨越來越深;隻有寬容,才能越仇恨化解,從而為你自己消災解難。

1 計較是一塊吸引煩惱的磁鐵

計較是一塊吸引煩惱的磁鐵。如果你對凡事都計較,就難免煩惱重重。想要擺脫煩惱,不妨把這塊磁鐵扔掉!

有一個婦人,溫文有禮,也很懂得持家。有一次,有一個她非常信任的朋友向她借錢,借了之後就跑了,婦人不能接受這個事實,將怨氣積在心中,經常拿著一把菜刀和一根棍子在自家門口破口大罵,以此來發泄情緒。幾年後,這個婦人真的就瘋了。

雖說朋友借錢不還是對方的不對,但如果你太在意它,就是在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了。計較別人的過失和錯誤,往往會給自己帶來煩惱。你千萬不要以為,你不原諒對方,就可以讓對方得到教訓。事實上,不原諒別人,真正倒黴的卻是你自己,一肚子窩囊氣不說,甚至連覺都睡不好,甚至還可能會像那個婦人一樣悶出病來!

計較是一塊吸引煩惱的磁鐵。如果你對凡事都計較,就難免煩惱重重。想要擺脫煩惱,不妨把這塊磁鐵扔掉!

再大的冒犯,也不妨學著寬容

一天,一位禪師正要開門出去時,突然闖進一位身材魁梧的大漢,狠狠地撞在了禪師身上,把他的眼鏡都撞碎了,還戳青了他的眼皮。

那位撞人的大漢,不但毫無羞愧之色,還理直氣壯地說:“誰叫你戴眼鏡的?”

禪師笑了笑沒有說話。

大漢頗覺驚訝地問:“喂!和尚,你為什麼不生氣呀?”

禪師借機開示說:“為什麼一定要生氣呢?生氣既不能使眼鏡複原,又不能讓臉上的淤青消失、苦痛解除。再說,生氣隻會擴大事端,如果我對你破口大罵或打鬥動粗,必定會造成更多的業障及惡緣,也不能把事情化解。”

“若我早一分鍾或遲一分鍾開門,都會避免相撞,或許這一撞就化解了一段惡緣,還要感謝你幫我消除業障呢?”

對於禪師的毫不計較,大漢聽後十分感動,他問了許多佛的問題及禪師的稱號,然後若有所悟地離開了。

事情過了很久之後,一天禪師接到一封掛號信,信內附有五千元錢,正是那位大漢寄的。

原來大漢年輕時不知勤奮努力,畢業之後,在事業上高不成低不就,十分苦惱,婚後也不知善待妻子。一天他上班時忘了拿公文包,中途又返回家去取,卻發現妻子與一名男子在家中談笑,他衝動地跑進廚房,拿了把菜刀,想先殺了他們,然後自殺,以求了斷。

不料,那男子驚慌地回頭時,臉上的眼鏡掉了下來,瞬間,他想起了禪師的教誨,使自己冷靜了下來,反思了自己的過錯。從那以後,他的生活很幸福,工作也得心應手了,所以特寄來五千元錢,一方麵為了感謝師父的恩情,另一方麵也請求師父為他們祈福消業。

禪師的不計較給了大漢覺悟,教會了他要用一顆寬容的心去對待別人。計較是一塊吸引煩惱的磁鐵,而寬容可以幫助你消掉這塊磁鐵的磁性。

再大的仇恨,也不妨學著化解

從前,有一位非常富有的商人,在他年事已高時,便決定把家產分給三個孩子,但在分財產之前,他要三個兒子去遊曆天下做做生意。

臨行前,富商告訴孩子們:“你們一年後要回到這裏,告訴我你們在這一年內,所做過的最高尚的事。我的財產不想分割,集中起來才能讓下一代更富有;隻有一年後,能做到最高尚事情的那個孩子,才能得到我的所有財產!”

一年後,三人回來了。老大先說:“我在遊曆期間,曾遇到一個陌生人,他十分信任我。將一袋金幣交給我保管。後來他不幸過世,我將金幣原封不動地交還給了他的家人。”

父親說:“你做得很好,但誠實是你應有的品德,還稱不上是高尚的事情。”

老二接著說:“我旅行到一個貧窮的村落,見到了一個衣衫破舊的小乞丐不幸掉進河裏,於是我立即跳下馬,奮不顧身地跳進河裏去,救起了那個小乞丐。”

父親說:“你做得很好,但救人是你應盡的責任,還稱不上是高尚的事情。”

老三遲疑地說:“我有一個仇人,他千方百計地陷害我,有好幾次,我差點死在了他的手中。在我旅行途中,有一個夜晚,我獨自騎馬走在懸崖邊,發現我的仇人正睡在崖邊的一棵樹旁,我隻要輕輕一腳,就能把他踢下懸崖;但我沒這麼做,反而叫醒了他,讓他繼續趕路。這實在不算做了什麼大事……”

沒想到,父親正色道:“孩子,能幫助自己的仇人,是高尚而且神聖的事,你辦到了,來,我所有的產業都將是你的了。”

即使別人再怎麼千方百計地陷害你,你也要學著不去計較,不要對對方產生仇恨,而是要想辦法化解對方對你的仇恨。計較不但會像磁鐵一樣吸引來煩惱,甚至還會使仇恨越來越深;隻有寬容,才能越仇恨化解,從而為你自己消災解難。

2 懂得諒解和容忍別人,你的人緣將好得超乎想象

將心比心,便是佛心。當你能設身處地地替對方著想,很少人會再與你計較。當你能像容忍自己一樣去容忍別人,你的人緣將好得出乎你的想象。

盤珪禪師備受大家尊崇。有一次,他的一個學生因行竊被人抓住了,眾人紛紛要求將這個學生逐出師門,但盤珪並沒有那樣做,他用自己的寬厚仁慈之心原諒了這個學生。

可是沒多久,那個學生竟然又因為偷竊而被抓住,眾人認為他舊習難改,要求將他重罰,但盤珪禪師還是沒有處罰他。其他學生不服,他們聯名上書,表示如果再不處罰這個人,他們就集體離開。

盤珪看了他們的聯名上書,然後把他的學生都叫到自己跟前來說:“你們都能夠明辨是非,這是我感到欣慰的。你們是我的學生,如果你們認為我教的不對,完全可以去別的地方。但是我不能不管那個行竊的學生,因為他還不能明辨是非,如果我不來教他,那誰來教他呢?所以,不管怎麼樣,即使你們都離開我了,我也不能讓他離開,因為他需要我的教誨。”

那位偷竊者聽了盤珪禪師的話,感動得熱淚盈眶,從此痛改前非,洗心革麵,重新做人。

每個人身上都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不要將什麼事都看得那麼絕對,任何事情都是可以改變的。這個道理看似簡單,真正做起來卻十分難,因為它要求我們能用寬厚仁慈的心來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愛自己容易愛別人難,如果你能做到像容忍自己一樣去容忍別人,你就是真正地得道成佛。因為,將心比心,便是佛心!

對待犯錯的人,諒解或許是最好的教育

小和尚最近總是不守寺裏的清規,趁著夜色偷偷溜出去玩耍。禪師聽周圍的居民反映了好幾次,終於也起了疑心,決定去查探個究竟。

在一個月光如霜的晚上,禪師悄悄蹲在花叢裏,一邊聽著蟲兒蛙兒低聲嘶叫,一邊留神地觀察著禪院的那堵矮牆。過了一會兒,一個賊頭賊腦的小和尚搬著把小椅子,悄悄地溜到了牆角那兒。他看看四下沒人,便把椅子靠在牆邊上,自己踏著椅子翻牆出去玩耍了。

禪師從花叢那兒站起來,歎了口氣,心想:“我該怎麼處罰這個小家夥呢?”終於,他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徑直走到椅子那兒,坐到椅子上,等小和尚回來。

小和尚玩累了之後,便順著老路翻進牆來,踩著椅子——奇怪,椅子今天怎麼這麼軟?小和尚仔細一看,嚇了一跳——原來自己踩的不是椅子,而是禪師的脊背。小和尚嚇得全身發抖,不知道師父會怎麼懲罰他。

“天氣涼了,快點回去睡覺吧。”禪師揉著脊梁骨說,“年紀大了,不中用了啊。”小和尚的臉馬上紅到了耳根子,又羞又愧地跑回了房。從那以後,小和尚再也沒有在晚上翻牆出去玩耍過。

小和尚違反寺規跑出去玩耍,老禪師不但沒有責罰,反而關心起小和尚的冷暖,小和尚在感動之餘,也懂得了自己的過錯。

人總是要在不斷的犯錯中成長的。犯錯有時候在所難免,雖然這不是我們犯錯的借口,但卻是客觀事實。所以對待那些犯錯的人,諒解或許真的是最好的教育。

對待報複的人,寬容或許是最好的回應

唐朝名臣狄仁傑待人寬厚,深得他的部下和民眾的愛戴。

有一次,武則天皇帝派宰相張光輔到汝南去討伐造反的李貞。由於老百姓起義反李貞,李貞很快就被打敗,全家自殺。而李貞的兩千多名黨羽,全部被張光輔判了死刑。狄仁傑那時在豫洲做刺史,聽到了這件事,便打抱不平,連忙寫了一封奏章給武則天,說那兩千多個李貞的黨羽,不過是被李貞威脅,根本就不是存心造反,如果把他們統統殺死,實在是冤枉,也未免太殘忍了,因此請求寬免。武則天聽了狄仁傑的話,便把這兩千多人免去死罪,改罰到邊境去服役。

張光輔消滅了李貞後,自恃有功,便縱容手下士兵到處搶劫,鬧得民間雞犬不寧!狄仁傑看不過眼,就向張光輔提出抗議。

張光輔心裏很恨狄仁傑,一到京城就馬上向武則天進讒言,說狄仁傑的壞話。武則天誤信了張光輔的話,就把狄仁傑貶到複洲去做刺史。但狄仁傑畢竟是個有才能的好人,不久武則天醒悟了過來,又讓狄仁傑回到京城來做了大官。

有一天,武則天對狄仁傑說:“你在外麵做官,成績很好;因為有人講你的壞話,我一時未察,才把你貶到複洲去,你要知道講你壞話的那個人嗎?”狄仁傑答到:“如果我有過失,就應該把它改掉;要是沒有過失,我的心已經很安樂了,何必要知道說我壞話的人呢?”由此可見狄仁傑寬厚待人的風度。

為人處世,無論你多麼小心謹慎,都難免會得罪別人,更何況是那些剛正不阿的人。得罪了人,難免會被別人報複。麵對別人的報複,有些人會奮起反擊,結果雙方之間的仇怨積得越來越深,越來越難以化解。其實,對待報複自己的人,寬容或許是最好的回應。如果你也和對方一樣睚眥必報,自己的境界不是也和對方一樣低了嗎?

對待爭執的人,將心比心是最好的化解辦法

清代中期,有個“六尺巷”的故事。

據說當朝宰相張英與一位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毗鄰而居,都要起房造屋,為爭地皮,發生了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要張英出麵幹預。

這位宰相到底見識不凡,看罷來信,立即作詩勸導老夫人:“千裏家書隻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母見書明理,立即把牆主動退後三尺;葉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馬上把牆讓後三尺。就這樣,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事情就是這樣:爭一爭,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對待和你爭執的人,將心比心是最好的化解辦法。將心比心,便是佛心。當你能設身處地地替對方著想,很少人會再與你計較。當你能像容忍自己一樣去容忍別人,你的人緣將好得出乎你的想象。

3 將心比心,是打開別人心門的鑰匙

每個人的心門上都有一把大鎖,人與人之間一切的誤會、猜疑和隔閡,往往出於不了解。惟有真正了解別人內心的需要並能給予最貼心的幫助的人,才能打得開對方那副堅固無比的心鎖。

寺院庫房的大門上有一副堅固的門鎖,粗大的鐵棒自以為很有辦法,一定可以打開這把鎖,但不管它用撬或者捶,費了多大的勁兒,還是無法打開門鎖。

鋼鋸看不過去,接著上場,但是任憑它左鋸還是右拉,門鎖依然紋絲不動。

這時,一把毫不起眼兒的鑰匙悄悄出現,扁平彎曲的身子,一副弱不禁風的樣子。當它鑽進鎖孔時,那副堅固無比的門鎖就一下子被打開了。

“你是怎麼做到的?”鐵棒和鋼鋸不解地問道。

“因為我最懂它的心。”鑰匙輕柔地回答。

每個人的心門上都有一把大鎖,人與人之間一切的誤會、猜疑和隔閡,往往出於不了解。惟有真正了解別人內心的需要並能給予最貼心的幫助的人,才能打得開對方那副堅固無比的心鎖。

讓對方喜歡你的方法

驢和狗結伴一起旅行,途中看到了一封信,驢撿起來撕開信封,把內容念給狗聽。信上寫的是有關馬和驢的飼料之事,也就是關於大麥、小麥、稻草等事,狗覺得很無聊,就說:

“你這一段跳過去不要念,後麵也許有關於肉和骨頭的事。”

驢把信念完了,都沒有提到狗所關心的事,於是狗對驢說:

“把信丟掉吧!一點用處也沒有。”

為什麼狗會這樣說呢?因為狗關心的是關於肉和骨頭的事,而飼料之事與它毫無關係。這啟示我們,要想讓對方喜歡,就要做讓對方喜歡的而不是自己喜歡的事,就要說讓對方喜歡聽而不是自己喜歡說的話。這是打開對方心門的一把很有效的鑰匙。

讓對方信賴你的做法

有一位得道高僧,以其擁有高明的智慧而聞名全國。因此,國王請他來給自己和大臣們講了幾天佛法智慧。待高僧要回寺院之前,高僧送給了王子一套三個小玩偶的禮物。然而,王子卻似乎對這套禮物不怎麼喜歡,他問高僧:“你給我這些玩偶,是把我當成了女孩子嗎?”

“這是一件給未來國王的禮物,”高僧說。“如果你仔細地看,你會發現每個玩偶的耳朵上都有個小孔。”高僧遞了給他一根繩子說,“試著從每個玩偶的耳朵穿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