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的好奇心被激起來了。隻見他把繩子穿進了第一個玩偶的耳朵,然後繩子從另一個耳朵穿了出來。
“這是第一種人,”高僧說,“無論你告訴他什麼,他都會從這個耳朵進,那個耳朵出,他不會把任何事情記在心裏。”
王子又把繩子穿進第二個玩偶的小孔裏,這一次繩子從玩偶的嘴裏穿了出來。
“這是第二種人,”高僧說。“無論你告訴他什麼,他都會告訴所有的人。”
王子拿起第三個玩偶重複了前麵的過程,繩子沒有從任何部位穿出來。
“這是第三種人,”高僧說,“無論你告訴他什麼,他都會深深地藏於心底,從不會說出去。”
“哪種類型的人最好呢?”王子問。
高僧從懷裏掏出了第四個玩偶遞給王子,作為答複。
當王子把繩子穿進玩偶時,繩子從另一個耳朵穿了出來。
“再試試,”高僧說。王子重複了剛才的動作,這次繩子從玩偶的嘴裏穿了出來。當他第三次把繩子穿進玩偶時,繩子再也沒出來。
“這就是答案。”高僧說,“要想成為一個值得信賴的人,應該懂得什麼時候不應該聽,何時保持沉默,以及何時開口說話。”
想打開別人的心門,就必須使對方覺得你值得信賴。如何成為一個值得對方信賴的人呢?高僧已經給了我們答案。
讓對方很受感動的辦法
有一個楚國人挑著一隻山雞趕路。他騙路人說他挑的是隻鳳凰。而這個路人並沒有見過真正的鳳凰,就一心想要把它買下來敬獻給楚王。沒想到,出高價買下的山雞沒過一天就死了。路人心疼壞了,不是因為損失了很多銀兩,而是因為沒有實現把鳳凰獻給楚王的心願。
這件事傳到了楚王的耳朵裏,他也真的以為那隻山雞就是鳳凰。楚王因此很受感動,就重賞了那個路人。楚王賞給路人的錢高過了路人買山雞價錢的好幾倍。
真誠最容易打動別人。當你出於真誠去為別人做一件事情時,即使事情沒有辦好,對方也會被你感動,從而為你打開心門,回報你的付出。
讓你會失去朋友的做法
日本有個著名的法師為了寺院的事,前去拜訪一位董事。那位董事端出一杯茶招待法師,當時他突然發現杯子有個小小的缺口,於是很不好意思地說:“師父,很抱歉,這杯子缺了一角……”
法師問答:“缺角的地方不去看它,整個杯子就是圓的。每個人都有缺點,若不去計較缺點,則每個人都是很好的人。”
缺角的地方不去看它,整個杯子就是圓的。每個人都有缺點,若不去計較缺點,則每個人都是很好的人。法師這句話看似普通,但話語中所蘊含的哲理,實在值得我們琢磨一輩子。
這位法師在一次講解佛法時,還進行過如下的圖解。那天,法師拿出了一張白紙,然後在白紙上畫了一個黑色圓點。他問大家:“你們看見了什麼?”
眾人回答:“一個黑點。”
法師說:“你們隻說對了極少一部分,紙中最大的部分是空白。我們很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隻見小,不見大,從而束縛住了我們的心。”
法師又說:“另外,如果我們把這個黑點比喻為人的缺點。它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有些人總喜歡盯住自己的缺點不放,從而使自己成為了一個自卑而怯懦的人;還有一些人習慣於盯住別人的缺點不放,從而使自己失去了世界上所有的朋友。”
如果你總盯著別人的缺點不放,你就會失去所有的朋友;如果你隻看到別人的優點,絕不計較別人的缺點,別人的心門將馬上為你而開,把你引為知己、摯友。
4 隻有你把別人當回事,別人的心門才會為你而開
沒有一個人願意忍受靈魂的孤獨,沒有一個人希望這個世界冷漠如冰,當你能將心比心地對待別人,當你能對別人善解人意,你就能讓對方高高興興地打開心門,歡迎你進去作客!
有一對夫婦常常為吃蘋果的問題發生口角。
妻子怕蘋果皮沾了農藥,吃後會中毒,所以每次都一定要把皮削掉;丈夫則認為果皮有營養,把皮削掉太可惜。由於夫婦倆經常吃蘋果,所以就常常吵架。最後,倆人竟吵到去找無嗔大師評斷是非。
無嗔大師對那位妻子說:“你先生這麼多年來都吃不削皮的蘋果,身體還好好的,你擔心什麼?”
無嗔大師又對那位丈夫說:“你太太不吃蘋果皮,你就嫌她浪費,那你就把她削的皮拿去吃了,這不就沒有事了嗎?”
大師還說:“由於家庭環境的不同,成長過程的不同,每個人的生活習慣也會有所不同。因此,不要勉強別人來認同你的習慣,同時,要寬容別人的習慣。”
小倆口矛塞頓開。
隻有你把對方當回事,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替對方著想,才能理解對方,才能和諧相處,沒有矛盾,沒有衝突,從而也就杜絕了煩惱的一大來源。
想別人所想,急別人所急
生活中有著太多的心靈相隔:在單位上班,彼此可以因為一個職稱,鬧得形同陌路;出門在外,兩個陌生人可以由於一言不合,馬上揮拳相向;街頭巷尾,一些人遇到需要求助的人會繞道就走,連打個急救電話都嫌多事……我們一方麵越來越渴望了解和把握自己置身的世界,另一方麵則越來越害怕被這個喜怒無常的世界“刺傷”。我們總愛造一層厚厚的硬殼,把自己的心緊緊地包裹在裏邊,既不想走進別人,也不讓別人走進來。隻是,如果誰都不打開自己的心門,世界將越來越缺少溫暖與陽光。
讓我們擁有一雙看懂別人的眼睛吧,這樣,才能打開別人的心門。看懂別人,別人才會為你打開心門。人過一百,形形色色,有的外向,有的內向,有的直率,有的委婉,有的與人為善,有的自私刻薄……然而,隻要你真正地把別人當回事,想別人所想急別人所急,別人的心門就會為你而開。
沒有一個人願意忍受靈魂的孤獨,沒有一個人希望這個世界冷漠如冰,當你能將心比心地對待別人,當你能對別人善解人意,你就能讓對方高高興興地打開心門,歡迎你進去作客!
你重視別人,別人才重視你
世上之人,各個不同,他們的不同之處即在於每人的興趣各自不同。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之處,如果我們能加以細細的考察、探究,我們就一定能把它們輕鬆地轉化為能供我們利用的資源。因為它們也是形成人類生活的部分,或者全部,它們是人性範圍中必有的事情,不管是人類所言、所想、所行;或者其他的一切事情,包括個人的性情、嗜好、見解,以及偏見,都全在人性的範圍之內。
在眾多策略中最簡易的,就是讓對方感到,我們對他們所感興趣的、與他們切身相關的事物,都有足夠的認識。那些偉大的領袖人物就經常使用這種既簡單又重要的策略。
當然,人與人之間都是有差異的,在使用這種策略時,我們也要因人而異,針對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策略。
卡萊在剛剛出任美國鋼鐵公司的一把手時,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因為他的同事們不但不支持他,反而處處與他為難,使卡萊在工作上非常被動。卡萊覺得這種局麵不能再持續下去,他決定以主動的態度來解決這個問題。
他覺得應該先探索自己不受歡迎的原因,再與同事們培養感情,然後得到他們的鼎力合作,使公司的業務蒸蒸日上。卡萊到底是如何解決這個難題的呢?
其實說起來也並不複雜,卡萊在寫給同事們的有關業務方麵的信件中,經常穿插一些私人性的談話內容。
他在每一封信中,都附寫上一兩行與收信人的喜好相關的事情,或是他們最盼望的事情,或問候他們的家人和朋友,或回憶一下和他們上次會談時的情形。卡萊的策略大獲成功,並最終讓他在事業上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其實,我們隻需采取一些非常簡單的方法,就能讓對方感到我們對他的關心,可是這種策略的效果,卻往往令人非常驚奇。
曾有人將我們活動的空間比喻為“人類的遊樂場”,這真是一個有趣的比喻。那些傑出人物的過人之處,就在於他們能把那些和自己素不相識的人變成自己的朋友、支持者。
然而,那些新朋友的來源,大半都是他們積極地將自己投身於“人類的遊樂場”,以便接觸外界不同性格、不同興趣的人。
要想獲得他人的接納和合作,我們就必須事先了解對方的興趣、個人嗜好。我們要經常牢記他人的名字、嗜好、習慣,牢記他們曾經做過的那些事情,以及他們所推崇的人物,甚至包括他們缺少什麼或需要什麼等等。
我們須不畏其難地向他人表示,對他們所感興趣的那些事情,我們也有著同樣的關切之情;同時還要讓對方了解到自己已略懂這方麵的知識,同時也很重視它。對於那些特別重要的人士,或者是個性特殊的人物,我們更是要事先探知他們的偏好,或想盡辦法來引起對方對我們產生注意。
切記,你對別人感興趣,別人才會對你感興趣;你重視別人,別人才會重視你。當你把別人當一回事了,別人的心門才會為你打開。
5 從心靈投契開始的,才是真正的朋友
有的人成為朋友是從認同對方的“身外之物”開始的,有的人成為朋友則是從心靈投契開始的。前者往往是名義上的朋友,後者則是真正的朋友。
兩個單身旅行者相遇在旅途長達兩天兩夜的長途列車上。剛開始時,兩人隻是淡然地坐著,各自想心事。中午過後,兩人開始相互遞煙。黃昏時分,雙方互通了姓名、職業,談起了天說起了地,很是投機。
第二天早起時,兩人已儼然成了相交多年的老朋友。待太陽落到地平線下麵後,兩人更是開始抖落出平時從不與人談及的隱秘話題,直到深夜。
長途列車快要到達終點站了。臨分手時,兩人竟然都有了一種“人生難得一知己”的感慨,遂互遞了名片,都信誓旦旦地說:“一定要常聯係,一定要常聯係啊!”
事實上,在他們各奔東西後,從來就沒有聯係過一次,因為他們各自都覺得沒有這個必要。他們是朋友嗎?是朋友。雖然隻是短暫的朋友。他們是知己嗎?毫無疑問是,雖然隻是一次性知己。
其實,每個人在十分寂寞的情況下,都容易締結出這種親密關係,曾經雙方都獲得過瞬間的快樂,然而,它隻是一道即食的快餐而已。誰也不會太拿它當真。這樣的朋友,自然不是真正的朋友。那麼,什麼樣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呢?
有一位學佛頗有心得的居士,曾在歐洲留過學,在談到“什麼樣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這個問題時,他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歐洲著名的音樂家亨德爾應邀參加一個假麵舞會,因為不擅長跳舞,所以他坐下來彈起了鋼琴。當時,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斯卡拉蒂也在場,斯卡拉蒂並不認識亨德爾,隻聽過他那非凡的演奏。當美妙的琴聲傳來時,斯卡拉蒂一下子驚呆了。他指著那個彈鋼琴的人說:“如果他不是魔鬼,就一定是亨德爾!”說完走上前去,掀開了演奏者的麵具,果然是亨德爾。從此,兩人成為了好朋友。
有的人成為朋友是從認同對方的“身外之物”開始的,有的人成為朋友則是從心靈投契開始的。前者往往是名義上的朋友,後者則是真正的朋友。
真正的朋友,應是善友
有一位禪師講過這樣一個寓言。
鐵鍋建議沙鍋與它結伴旅行,沙鍋委婉地說,自己最好還是呆在爐火旁,因為對它來說,哪怕稍有點磕碰或者不小心,就將粉身碎骨,變成碎片一堆。
“我可以保護你啊,”鐵鍋說,“假如有什麼硬東西要碰撞你,我會將你們隔開,使你安然無恙。”
最後,沙鍋還是被鐵鍋說服了,就與鐵鍋結伴上了路。兩個三條腿的家夥一瘸一拐地在路上行走,稍有磕碰,兩口鍋就撞在了一起。沙鍋難受死了,走不到百步,還沒有來得及抱怨,就已被它的保護者鐵鍋撞成了一堆碎片。
禪師想通過這個寓言告訴自己的弟子,擇友要選擇與自己趣味相投者,更要選擇善友益友,否則容易落得像沙鍋一樣的下場。擇友不慎等於自殺。要切記,勿交惡友,不與賤人為伍;須交善友,應與上士為伍。善友益友,上士君子,才是你真正的朋友。
有一個路人發現路旁有一堆泥土散發著芬芳的香氣,於是便把這堆土帶回了家。一時間,他家竟然香氣滿室。路人好奇而驚訝地問這堆泥土:“你是從大城市來的珍寶呢,還是一種稀有的香料,或是價格昂貴的材料?”
泥土說:“都不是,我隻是一塊普通的泥土。”
路人又問:“那你身上濃鬱的香味是從哪兒來的?”
泥土答:“我隻是曾在玫瑰園和玫瑰相處了很長的一段時間。”
物以類聚。和什麼樣的人相處,久而久之,就會有相同的味道。想讓自己身上有玫瑰的香氣,就和玫瑰成為朋友;想讓自己成為君子,就要遠離小人;想讓自己得道成佛,就一定要和得道者在一起。能讓你發出“香氣”的,才是你真正的朋友。
真正的朋友,雪中送炭
北宋名臣司馬光在元佑年間出任宰相時,推薦劉器之到國史館任職。有一天劉器之來訪,司馬光問他:“你知道我為什麼推薦你嗎?”劉器之回答:“因為我們是舊交。”司馬光說:“不是。其實是因為我閑居在家時,你經常來問候;而我擔任宰相後,卻隻有你沒有來過信,這才是真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