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活出人間好時節,不去虛度好年華(3 / 3)

“學不在多,貴在力行。”如果隻把聰明停留在嘴巴上,這樣的聰明是結不出累累碩果的。因為真聰明不在嘴上,從來隻在身體力行上。

親身體驗,才能體會

唐朝兵馬大元帥郭子儀雖功蓋天下、權傾朝野,但他還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經常會去聆聽禪師說法。

有一天,郭子儀問禪師:“傲慢是什麼?”

禪師以一種極其傲慢無禮的態度對他喝問:“你也配問‘傲慢’是什麼!”

禪師的話驚呆了在場的所有人。要知道,郭子儀乃當朝相國,禪師怎麼能這樣說話呢!顯然,郭子儀被禪師的話激怒了,正準備發火的時候,禪師又恢複了慈善的麵容,笑著對他說:“這就是‘傲慢’。”

有一名武士向禪師問道:“天堂和地獄真的存在嗎?如果存在,你能帶我去嗎?”

禪師問道:“你的職業是什麼?”

“我是一名武士。”

禪師說:“就你這樣也配當武士!我看你去做乞丐還差不多!”

武士伸手拔出腰間的寶劍,目露凶光,用劍抵在禪師胸前,禪師神態安詳地說道:“地獄之門由此打開!”

武士急忙收起寶劍,謙卑地向禪師道歉,這時候,禪師笑著對武士說:“天堂之門由此敞開!”

這兩個故事都寓意世人,凡事隻有親身體驗,才能體會其中的真意。如果隻是用旁觀者的態度,或者從紙上感悟,往往有如雨水滴到荷葉上,很難真正體會。真聰明不在嘴巴上,不在表麵上,而在親身體會,身體力行上。

做好本職,也是修行

一天,有一位女士來找秀峰禪師,抱怨工作得很辛苦,上司給的壓力太大,下屬又不懂合作,所以工作得很辛苦,她想不如去出家好了,以後就不用再麵對這些工作上的煩惱了。

秀峰禪師聽了之後對她說:“生活不就是修行嗎?你可知道,現在對工作生厭就想出家,如果對出家也生厭了,那又怎樣?”

她的反應是“哦!”就無言以對了。

秀峰禪師便開導她說:“你要明白你在公司的職責,如果生活你都應付不了,去寺院你又應付得了嗎?例如寺院生活的清規或刻苦等。你要明白為什麼公司要雇用你,為什麼你的上司要賞識你?你的職責就是為公司解決難題,所以你要做好你的職責,你可以嚐試去了解你上司的煩惱,如果你明白了,你就會懂得處理他現在麵對的難題。你覺得很難交給下屬去處理工作的情況也一樣,譬如你做衣服,你有什麼要求,你要清晰的告訴對方。對方明白,才可以按你的要求去做。其實,生活就是修行,做好工作、完成我們的職責也是修行。不要一味地抱怨上司和下屬,隻要做好我們的職責,這就是入世修行的不動心!”

女士聽完這番話後,麵上重現喜悅的神色,頂禮而去。

在生活和工作中,當感到不如意的時候,不要一味地嘴上去抱怨別人對我們的不公平,更不要去逃避現實,而是要想辦法用行動去解決遇到的難題。真聰明不在嘴上,而在行動上。做好本職工作,其實也是一種修行。

5 你就是一座無盡寶藏,要學會充分開采

很多人都曾經或者正在抱怨命運,也許他們很少想過,命運就掌握在自己的手裏。能夠改變命運的隻有自己,而你也必定能改變命運,因為你本身就是一座無盡的寶藏,能夠給你足夠的智慧和力量。

有一位年老的富翁非常擔心自己的萬貫家產在百年之後會給嬌慣壞的兒子帶來禍害,於是,他把兒子叫來,給他講了自己白手起家、艱苦創業的故事。兒子十分感動,決定出外尋找財富,並發誓不找到寶物決不回家。

兒子打造了一艘大船,遠涉重洋。後來他在熱帶雨林中找到了一種會散發香氣的樹木。於是,兒子把這種樹木運回家鄉,搬到市場上去賣,可惜無人賞識。令人氣惱的是,旁邊一個賣木炭的小販卻生意興隆。

第二天,兒子把那種香木也燒成了木炭,挑到市場上後,也很快就賣完了。其實,兒子燒成木炭的香木,正是世上珍貴無比的“沉香”,隻要切下一小塊磨成粉末,價值就能超過一車的木炭。

看完這個故事,也許有些人會笑這個兒子非常愚蠢,手上有價值連城的寶物,卻讓它變成了價值不大的東西。事實上,大多數人在生活中不也曾經犯過或者正在犯著這樣的愚蠢行為嗎?例如,我們自己本身就是一座的寶藏,但很多人都沒有開采過,或者並沒有充分地開采過!

寶藏就在你身上

有一次,石屋禪師和一個偶遇的青年男子結伴同行。天黑了,那個男子邀請禪師去他們家過夜,對他說道:“天色已晚,不如在我家過夜,明日一早再行趕路?”

禪師向他道謝,與他一同來到了他家。半夜時分,禪師聽見有人躡手躡腳地來到了他的屋子裏,禪師大喝一聲:“誰!”

那人被嚇得跪在了地上,禪師揭去他臉上蒙著的黑布一看,原來是白天和自己同行的青年男子。

“怎麼是你?哦,我知道了,原來你留我過夜是為了這個!我一個和尚能有幾個錢?你要幹就應該去幹大買賣!”

那男子說道:“原來是同道中人!你能教我怎麼去幹大買賣嗎?”他的態度是那麼懇切,那麼虔誠。

禪師看他這樣,便對他說道:“可惜呀!你放著終生享用不盡的東西不去學,卻來做這樣的小買賣。這種終生享用不盡的東西,你想要嗎?”

“這種終生享用不盡的東西放在哪裏?”

禪師突然緊緊抓住男子的衣襟,厲聲喝道:“它就在你的懷裏,你卻不知道,身懷寶藏卻自甘墮落,枉費了父母給你的身子啊!”

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這個人從此改邪歸正,拜石屋禪師為師,後來成為了著名的禪僧。

你也是這位青年男子嗎?你犯過或者正在犯類似於他那樣的愚蠢行為嗎?其實,你自己本身就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何必總把眼睛放到別的地方?

命運就在你手裏

有一個生活平庸的人帶著對命運的疑問去拜訪佛光禪師。他問禪師:“大師,真的有命運嗎?”

“有的,”佛光禪師答道。

“但我的命運在哪裏?是不是我命中注定要窮困一生?”他問。

佛光禪師就讓他伸出他的左手,指給他看說:“你看清楚了嗎?這條橫線叫做愛情線,這條斜線叫做事業線,另外一條豎線就是生命線。”

禪師又讓他將手慢慢地握起來,握得緊緊的。禪師問:“你說這幾根線在哪裏?”那個人迷惑的說:“當然是在我的手裏啊!”“那命運呢?”

那個人恍然大悟:原來,命運就掌握在自己的手裏!

很多人都曾經或者正在抱怨命運,也許他們很少想過,命運就掌握在自己的手裏。能夠改變命運的隻有自己,而你也必定能改變命運,因為你本身就是一座無盡的寶藏,能夠給你足夠的智慧和力量。

找回失落的“自我”

道謙和尚是大慧禪師的弟子,他參禪20年了還是沒有悟道,心裏很是著急。

有一次,禪師讓他出門辦事,大約需要一年時間。道謙想:“需要這麼長的時間,而自己參禪還沒有什麼進展,這不是在荒廢時間嗎!”於是他心中很苦惱。

他的朋友宗元和尚聽他訴說了這些苦惱後,安慰他說:“我和你一起去吧!路上我也可以幫助你參禪!”道謙十分高興,於是二人就出發了。

一路上,宗元總是說說笑笑,似乎把原先的承諾都給忘了。道謙非常失望,便主動請求宗元幫助。可是宗元卻說:“不是我不幫你,而是我實在幫不了你!這一路上你必須自己做五件事。”

道謙問:“哪五件事?”

宗元回答說:“吃、喝、拉、撒、睡。”

這句話剛一說完,道謙猛然醒悟,終於頓悟。原來,他從這幾句話中認識到了“自我”。於是,他便獨自踏上了行程,不再要朋友陪伴了。

一年以後,道謙到師父那裏複命,大慧禪師一見到他就說:“你終於找到自己了!”

塵世間,又有多少人還沒有找到“自我”啊!沒有找到“自我”,難免會煩惱不已,疲憊不堪,感覺今天過得忙亂,對於明天非常迷惘。找回失落的“自我”吧,當你能自我審視、自我洗滌、自我完善、自我淨化、自我跌落、自我升華、自我頓悟時,你就能真正地認識自己,發現自己是一座無窮無盡的寶藏,找到你希望的幸福與快樂。

6 充滿愛心的慈善,會帶給你無窮的喜悅

施比受更有福。當你能全心地賦予,無條件地舍棄自己以後,你才會得到比你舍棄的更多的回報,充滿愛心的慈善,將會給你帶來很多令你不可預想的喜悅。

有位禪師在院子裏種下了一株菊花,到了第三年的秋天,院子便成了菊花園,香味一直傳到了山下的村子裏。

凡是來寺院的人都忍不住讚歎道:“好美的花兒呀!”

有一天,有人開口向禪師要幾棵花種在自家的院子裏,禪師答應了。他親自動手挑揀開得最鮮、枝葉最粗的幾棵,挖出根須送到了別人的家裏。消息很快傳開了,前來要花的人接連不斷。在禪師眼裏,這些人一個比一個知心、一個比一個親近,所以都要給。沒幾天,禪師院裏的菊花就被送得一幹二淨。

沒有了菊花,院子裏就如同沒有了陽光一樣寂寞。秋天最後的一個黃昏,弟子看到滿院的淒涼,便對禪師說道:“真可惜!這裏本應該是滿院香味的。”

禪師笑著對弟子說:“你想想,這樣豈不是更好,三年後一村子菊香!”

“一村菊香!”弟子不由心頭一熱,看著禪師,隻見他臉上的笑容比開得最好的菊花還要燦爛。

禪師說:“我們應該把美好的事與別人一起共享,讓每一個人都感受到這種幸福,即使自己一無所有了,心裏也是幸福的!這時候我們才真正擁有了幸福。”

不要總想著自己,應該把自己美好的東西拿出來與別人一起分享。人多施舍多福報。當你看到別人臉上洋溢的笑容時,你一定能體會到,其實與別人分享幸福,要比自己占有幸福更幸福!而幸福,是你能獲得的最好的福報。

活著對別人有用才快活

施比受更有福。當你能全心地賦予,無條件地舍棄自己以後,你才會得到比你舍棄的更多的回報,充滿愛心的慈善,將會給你帶來很多令你不可預想的喜悅。

一連好幾年,有一位溫和的小個子守墓人每星期都會收到一個素不相識的婦人的來信。信裏附著鈔票,要他每周給她兒子的墓地放一束鮮花,後來有一天,他們照麵了。那天,一輛小車開來停在公墓大門口,司機匆匆來到守墓人的小屋,說:“夫人在門口車上。她病得走不動,請你去一下。”

一位上了年紀的婦人坐在車上,表情有幾分高貴,但眼神已哀傷,毫無光彩。她懷抱著一大束鮮花。

“這幾年我每個禮拜給你寄錢……”

“買花。”守墓人應道。

“對,給我兒子。”

“我一次也沒忘了放花,夫人。”

“今天我親自來,”婦人說,“因為醫生說我活不了幾個禮拜了。死了倒好,活著也沒意思了。但我很想再看一眼我的兒子,所以親手來放這些花。”

守墓人眨巴著眼睛,沒了主意。他苦笑了一下,決定再講幾句。

“我說,夫人,這幾年您常寄錢來買花,我總覺得可惜。”

“可惜?”

“因為鮮花擱在那兒,幾天就幹了,沒人聞,沒人看,太可惜了!”

“你真的是這麼想的?”

“是的,夫人,您別見怪,我是想起來自己常跑醫院、孤兒院,那兒的人可愛花了。他們愛看花,愛聞花。那兒都是活人,可這兒墓裏哪個活著?”

婦人沒有作答。她隻是小坐了一會兒,默默地褥告了一陣,沒留話便走了。守墓人後悔自己一番話太率直、太欠考慮,可能使她聽後受不了了。

沒想到幾個月之後,這位婦人又忽然來訪,把守墓人驚得目瞪口呆:她這回是自己開車來的。

“我把花都給那兒的人們了,”她友好地向守墓人微笑著,“你說得對,他們看到花可高興了,這真叫我快活!我的病好轉了,醫生不明白是怎麼回事,可是我自己明白,因為我覺得自己活著還有些用處。”

是啊,她重新煥發出生命的光彩,是因為她發現了我們大家都懂得卻又常常忘記的道理:活著要對別人有些用處才能快活。

多施舍多福報。當你付出之後,收獲到的快樂,是上天對你最好的回報。

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有一個人家裏老鼠成災。於是主人就找了一隻貓回來捕鼠。這隻貓很會捕鼠,但是也咬雞。一段時間後,主人家的老鼠沒有了,同時雞也幾乎被咬死了。於是,兒子就對父親說:“我們為什麼還要留著一隻專愛咬雞的貓在家呢?”父親告訴兒子說:“這裏麵有這樣一個道理,老鼠不但偷吃我們的糧食,而且還咬壞我們的衣服,如此橫行下去,我們豈不是要挨餓受凍了嗎?沒有了雞,我們隻是暫時吃不上雞罷了,但是比較一下,這和挨餓受凍又差著一大截呢,我們為什麼要趕走貓呢?”

一味地追求所得與所獲而不想付出任何代價是不可能的。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想要得到更多,首先要做好失去更多的準備;想要得到世上最好的福報,就要甘願付出最大的施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