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呢?也許“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這樣的生活,才是我們最應該向往的生活。
百花叢中過,心不被羈拌
“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這句話出自《金剛經》,是佛教裏提倡的一種理想,一種境界,字麵意思是,春天我們去賞花,但是沒有一片花沾在我們的身上。暗指不受凡塵的侵擾,即使從凡塵走過,外界的一切也汙染不了我純淨的佛性。喻指能經得起誘惑。這句話有點出淤泥而不染的味道,但又沒有把俗世比喻成汙泥。
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這是繁華閱盡後的風清雲淡,是在滾滾紅塵裏走過的從從容容,是“眾人皆醉我獨醒,縱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醒。
當然,在百花叢中走一遭,隻要是頭腦健全思維正常的人,能不被百花淹沒者了了,能片葉不沾身的走出的更沒有幾個。於是,痛苦便由此而生,疲累便由此而來。
生命是一個過程,沒有過渡。人從一出生就是帶著使命而來的,所以每個人都必須學會走路,必須學會如何更好地從一端走向另一端。人生再長也不過百年,不過三萬多個日日夜夜。彈指一揮間,十年二十年便匆匆而過。當鬢已成霜時很多人方悔錯過了很多不該錯過的東西。然而,若悟時恰逢百花凋零際,心就不隻會淒淒然了。
追求一樣東西,明明知道永世不可能得到,卻還要死死的抓住不放,這叫蠢。癡愛一個人,明明知道不會有結果,卻還要苦苦的糾纏下去,這叫愚。可人這一輩子又有誰沒蠢過愚過呢?我們隻是迷失了自己,恰如蝶穿百花叢時,繽紛亂舞裏找不到飛出去的方向。
絕大多數人都隻是一個平凡的人,沒有穿越百花而身不沾塵的定力,隻要能做到“百花叢中過,心不被羈拌”,就算是了不起的事情一樁了。
何必太過執著,人生隻是租來
想想我們的人生,都是租來的,沒有一種東西真正屬於我們。
有一位癌症患者在病房打電話問一位朋友:“我隻剩半個月可活了,為什麼還會一直掛念著一些小東西呢?”朋友問她:“什麼小東西呢?”
她說,她以前很喜歡買襪子,總是一打一打地買。現在,她最擔心的是,如果她走了,家裏的那些襪子還沒穿過,可能就會沒了……朋友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她才好。
望著窗外驟雨,她也若有所思:“活了這麼幾十年,這一刻忽然有一種感覺,好像我努力得來的一切,不過是一紙租賃契約,一切都是租來的。到了某個年限,就要繳清借款,還回去。”
仔細想來確實如此,我們每個人的一切,不都是租來的嗎?
有這樣一個人,在很多人看來,他的人生似乎十全十美,什麼都有。朋友們曾開他玩笑,說他什麼也不多,就是錢多。然而,他卻說,他多半時間都活在有成就感卻不快樂的狀況中,工作上一直在應付各種挑戰和危機,心靈上一直漂泊無依。
想想我們的人生:我們努力地讀書工作,買房子讓自己安定,買車以求舒適。有了伴侶,簽了終身契約。有了孩子、有了公司、又有了孫子……每一樣,我們都以為是自己的資產,看著這些,我們才感到安慰。
然而,伴侶、孩子,都不認為他們的所有權屬於你。正如我們並不認為自己是父母資產的一部分,自小就嚷著要獨立一樣。把活人視為資產,是一廂情願。
這個世界或許隻是一個很大的租車公司。被命運善待的人,不過是向一個服務好的租車公司租到了一部好車,這或許也隻是完美人生的縮影。旅程盡頭有些不舍,卻還是往前行。再美妙的陪伴都帶不走,越順的人生,時光流逝得越驚心。
不像是租來的東西,不過是抽象的東西。如過程、情感與記憶,都是屬於自己的獨特經曆。許多人對租來的東西十分精心,對不是租來的東西卻十分粗心。
雖說是非成敗轉頭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煙消雲散中。但人這一輩子,若是談不好感情,受不了挫折,存不了美好的記憶,在“還車”前一點兒值得咀嚼幾分鍾的旅程經驗也沒有,那才是最遺憾的事情。
何必太過執著,人生隻是租來。雖說“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對於很多人來說都隻是一種難以企及的境界,但也不要迷失在花叢中啊!人生中的一切,都隻是租來而已,何必對某些事物或者某些人緊抓不放呢?
在租來的人生中,值得斤斤計較或細細嗬護的,惟有時間,惟有情。
3 吃苦了苦,苦盡甘來
吃苦了苦,苦盡甘來。人世間所有甜蜜的果實,皆要通過風吹雨打的考驗和苦難的磨煉,才能品嚐得到。
佛陀說,吃苦了苦,苦盡甘來。
有一座即將落成的佛寺想要雕刻一尊本師釋迦牟尼佛像,於是,僧眾找來了兩塊非常有靈性的大石頭。這兩塊石頭的質地都差不多,但其中有一塊略為好一點,所以雕刻師就拿這塊較好的石頭先刻。
在雕刻過程中,這塊石頭常常抱怨道:“痛死我了,你快住手吧!我不想讓你刻了。”雕刻師好言相勸:“你再忍一下,再過兩個星期就好了,你能忍得下來,就將成為萬人膜拜的釋迦牟尼佛像。”它聽了後說:“好吧,我再忍兩天。”結果在這兩天中,它還是拚命地喊叫,喊得雕刻師的心都快碎了,最後隻好說:“好吧,那你就先歇一會兒。”就把它放在了一旁,然後對另外一塊石頭說:“我現在要雕刻你了,你可不能喊痛。”這塊石頭說:“我絕對一聲都不吭,你大可放手來雕刻,來磨煉我。”雕刻師因為受第一塊石頭的影響,邊雕刻還會邊問它痛不痛,但這第二塊石頭由此至始都沒有過任何怨言。
兩個星期過去了,非常莊嚴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像終於雕出來了。因為雕得很莊嚴,所以令成千上萬的信徒前來膜拜。因為來膜拜的人太多了,踩得地上塵土飛揚,必須得想一個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佛寺主持看到旁邊的第一塊大石頭,便讓大家把它打碎,然後鋪在了地上。就這樣,第二塊石頭成為了萬人膜拜的佛像,而第一塊石頭則成為了萬人踐踏的碎石。
忍受雕刻和磨煉的苦因,才有萬人膜拜的甜果;抱怨和逃避被雕琢的痛,最後隻能接受被萬人踩踏的苦果。
人世間所有甜蜜的果實,皆要通過風吹雨打的考驗和苦難的磨煉,才能品嚐得到。
故此,佛陀開示眾生:先吃苦,後嚐甜。
正確麵對負擔,所以可靠穩妥
在一座寺廟裏,住著一個老和尚和兩個一胖一瘦的小和尚。老和尚每天都叫兩個小和尚到附近的鎮上去化緣。
從寺廟到鎮裏有兩條路。一條是近路,要經過一片淺溪和一座獨木橋;一條是遠路,之所以遠,是因為要繞過一座山。胖和尚每次都走近路,總是穩重地過獨木橋,小心翼翼地蹚過小溪,然後到鎮上化緣。化了緣,他一刻也不逗留地沿著原路早早地回到廟裏。瘦和尚每次都走遠路,總是一路上遊山玩水,采花弄石;化緣的時候,也是這裏瞧瞧,那裏看看,回到寺廟的時候,太陽總是快要落山了。
老和尚漸漸老了,他決定在這兩個小和尚裏選出一個接班人。胖和尚很老實,做事總是中規中矩,穩妥可靠;瘦和尚雖然貪玩好動,但是很聰明,有時能獨辟蹊徑,事半功倍。老和尚反複思量,還是拿不定主意。
這一天,老和尚叫這兩個小和尚化了緣後各買一袋大米回來。胖和尚先化了緣,然後買了一袋大米就往回趕。但他並沒有像平常那樣走近路,而是選擇了遠路。因為背著一袋米,身體移動受限,他怕淌水和過橋的時候,腳下不穩,不如走遠路踏實。而瘦和尚背著一袋米卻選擇了走近路,因為他覺得負擔在身,走遠路將會更苦更累,不如走近路,雖然有危險,但是可以節省許多體力。結果,胖和尚雖然顯得很累,但卻穩穩當當地回到了寺廟,而瘦和尚卻在過橋的時候,一不小心,身體失去平衡,掉進了水裏,人雖然遊上了岸,但米卻被流水衝走了。最終,老和尚選擇了胖和尚來接管寺廟。
後來,寺廟所在的州縣發生了一次大幹旱,許多地方都出現了饑荒。由於沒有人進香,很多寺廟都沒能維持下去,而胖和尚管理的寺廟卻渡過了難關。
麵對負擔和壓力時,人們往往會有兩種表現。有的人會因為負擔而腳踏實地,不慌不忙,一步一個腳印,最終獲得一個不錯的結果;有的人卻因為負擔而挖空心思,去尋找所謂的捷徑,甚至鋌而走險,最後往往逃不脫失敗的結局,吃盡苦頭,嚐盡苦果。
承受極大痛苦,所以結出美麗異常的珍珠
一隻蚌跟它附近的另一隻蚌說:“我身體裏邊有個極大的痛苦。它是沉重的,圓圓的,我遭難了。”
另一隻蚌則懷著驕傲自滿的情緒回應道:“讚美上天也讚美大海,我身體裏邊毫無痛苦,我裏裏外外都很健全。”
這時有一隻螃蟹經過,聽到了兩隻蚌的談話後,便對那隻裏裏外外都很健全的蚌說:“是的,你是健全的,然而你的鄰居所承受的痛苦,乃是一顆異常美麗的珍珠。”
要長成美麗的珍珠,痛苦是必不可少的養份。先吃苦,後嚐甜。如果蚌身體裏沒有承受過極大的痛苦,根本不可能結出美麗的珍珠。
你願意成為神像還是木魚
有位雕刻大師在森林中漫步,找到了一塊上等的木頭。
大師將木頭拿回家之後,決定將木頭雕刻成一尊神像。他花了許多時間,用盡心血,終於雕出自己心目中滿意的一尊神像。
大師完工之後,看了看一旁剩下的木料,撿起一塊較大的,順手將它做成了一個木魚。
安置在廟裏的神像,日日受到信徒的頂禮膜拜,享受著香火和供奉,身份地位尊榮備至。而那個木魚則被放在神桌前,隨著和尚早課晚課的誦經聲,不斷地被敲打著……
一天夜裏,木魚問神像道:“我們來自同一塊木頭,你可以享受供奉,而我卻每天要被人打,難過死了。為什麼我們的命運會相差這麼大呢?”
神像說:“當初你不肯接受刀斧加身,而我所受到的雕琢之苦,不是語言可以形容的。因此,今天你我所受的待遇,當然會有天壤之別了。”
“玉不琢,不成器。”今天所有加諸於我們身上的磨練,都是上天為了提升我們將來的功業而特別準備的。願意塑造神像,或者塑造木魚,決定權完全在於我們自己。
4 真聰明不在嘴巴上,在體會裏
凡事隻有親身體驗,才能體會其中的真意。如果隻是用旁觀者的態度,或者從紙上感悟,往往有如雨水滴到荷葉上,很難真正體會。真聰明不在嘴巴上,不在表麵上,而在親身體會,身體力行上。
宋朝著名的禪師大慧門下有一個弟子道謙。道謙參禪多年,仍不能開悟。一天晚上,道謙誠懇地向師兄宗元訴說自己不能悟道的苦惱,並求宗元幫忙。
宗元說:“我很高興能夠幫助你,不過有三件事我無能為力,你必須自己做!”
道謙忙問是哪三件事。
宗元說:“當你肚子餓時,我不能幫你吃飯,你必須自己吃;當你想大小便時,你必須自己解決,我一點也幫不上忙;最後,除了你之外,誰也不能馱著你的身子在路上走。”
道謙聽罷,心扉豁然開朗,快樂無比,感到了自我的力量。
有個學僧請教他的師傳海空禪師,要怎樣做才能學會師傳所有的智慧。海空禪師笑了笑,從桌上拿起了一個蘋果,放到嘴邊,大大地咬了一口,然後不斷地咀嚼著蘋果,不發一言。過了好一會兒,禪師才又張開嘴,將口中已經嚼爛的蘋果吐在手掌當中,然後遞到學僧麵前說:“來,把這些吃下去!”
學僧非常疑惑地望著師傅,說:“師傳,這……這怎麼能吃呢?”
海空禪師又笑了笑,說:“我咀嚼過的蘋果,你當然知道不能吃;但為什麼又想要汲取我的智慧的精華呢?你難道真的不懂?所有的學習,都必須經過你本身親自去咀嚼的;所有的收獲,都必須經過你本身親自去勞作與付出的;所有的聰明,都不是停留在嘴巴上的。要想成為有大智慧的人,就必須自己親自去學習,親自去求證!千萬別以為有什麼捷徑可以走。懶惰的人是不可能成為大知大覺者的。”
學不在多,貴在力行
佛祖有個叫般特的徒弟,生性愚鈍。佛祖讓500名羅漢天天輪流教他,可是般特仍不開竅。佛祖便把他叫到麵前,逐字逐句地教了他一首偈:“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佛祖說:“你不要認為這首偈稀疏平常,你隻要認真學會這一首偈,就已經是不容易了!”於是般特翻來覆去地就學這一偈,終於領悟了其中的真諦。
過了一段時間,佛祖派他去給附近的女尼講經說法。那些女尼早就聽說過這個愚笨的人了,所以心中都不服氣,她們想:“這樣愚笨之人也會講經說法?”雖然心裏這樣想,但是她們表麵上仍然用應有的禮遇對他。
般特慚愧而謙虛地對眾女尼說道:“我生來愚鈍,在佛祖身邊隻學得一偈,現在給大家講述,希望靜聽。”接著便念偈:“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話音剛落,眾女尼便哄笑:“居然隻會一首啟蒙偈,我們早就倒背如流了,還用你來講解?”
般特不動聲色,從容講下去,說得頭頭是道,新意跌出。一首普通的偈,說出了無限深邃的佛理。眾女尼聽得如癡如醉,不禁感歎道:“一首啟蒙偈,居然可以理解到這種程度,實在是高人一等啊!”於是對他肅然起敬。
般特隻學了一偈,可他一絲不苟的精神體現於行動之中,於是一偈也得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