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的事皆是閑事,沒有什麼不得了,更不值得掛在心頭,若能如此,你便能過上人間最賞心悅目的好時節。人生苦短,生命是經不起等待的,須好好把握,活好當下的美好時光。
1 活出人間好時節,不去虛度好年華
人生的價值不在於你活了多少年,而在於你走過的生命中有多少“好時節”。這取決於我們的心態,看不開,處處抱怨,人生便是一出悲劇;看開了,知足、樂觀地活,便能活出人生好時節。
這是佛祖釋迦牟尼在佛經裏講到的一個比喻。
“世界上有四種馬:第一種是良馬,能日行千裏,快速如流星。尤其可貴的是,當主人一揚起鞭子,它便知道主人的心意,體貼入微,這是能夠明察秋毫的第一等良馬。”
“第二種是好馬,當主人的鞭子抽過來的時候,它看到鞭影,不能馬上警覺。但是等鞭子掃到馬尾的毛端時,它也能知道主人的意思,算得上好馬。”
“第三種是庸馬,它見到鞭影,不但毫無反應,甚至鞭如雨下,它都反應遲鈍。等到主人動了怒氣,鞭棍交加打在它的肉軀上,它才能順著主人的命令奔跑,這是後知後覺的庸馬。”
“第四種是駑馬,主人揚鞭之時,它視若無睹;鞭棍抽打在皮肉上,它仍毫無知覺;直至主人盛怒至極,雙腿夾緊馬鞍兩側的鐵錐,霎時痛刺骨髓,它才如夢方醒,放足狂奔,這是愚劣無知、冥頑不靈的駑馬。”
佛陀說到這裏,突然停頓下來,眼光柔和地掃視著眾弟子,用莊嚴而平和的聲音說:“徒弟們!這四種馬好比四種不同根器的眾生。第一種人聽聞世間有無常變異的現象,生命有隕落生滅的情境,便能悚然警惕,奮起前進,努力創造嶄新的生命。好比第一等良馬,不必等到死亡的鞭子抽打在身上。”
“第二種人看到世間的花開花落、月圓月缺,看到生命的起起落落、無常侵逼,也能及時鞭策自己,不敢懈怠。好比第二等好馬,鞭子才打在皮毛上,便知道放足馳騁。”
“第三種人看到自己的親朋好友經曆死亡,目睹骨肉離別的痛苦,才開始憂悒驚懼,善待生命。好比第三等庸馬,非要受到鞭杖的切膚之痛,才能翻然醒悟。”
“而第四種人當自己病魔侵身,如風中之燭的時候,才悔恨當初沒有及時努力,在世上空走了一回。好比第四等駑馬,受到徹骨徹髓的劇痛,才知道奔跑。然而,一切都為時過晚了。”
活出生命真意義
活著就要做有意義的事,做有意義的事就是要好好活著。
有人活了一輩子都不明白什麼才算是意義的事情,在很多人看來,自己實在太渺小了,幹不了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其實一件事有沒有意義並不在於這件事的大小。任何一件事情,哪怕再小,隻要是你該做的,你用心把它做好了,這就是有意義的。
大熱天,禪院裏的花被曬蔫了。
“天呐,快澆點水吧!”小和尚喊著,趕緊跑去提了桶水來。
“別急!”老和尚說,“現在太陽大,一冷一熱,非死不可,等晚一點再澆。”
“該澆花了!”傍晚,禪院裏的花已經成了“黴幹菜”的樣子,老和尚才想起來澆水。
“不早澆……”小和尚嘀嘀咕咕地說,“一定已經死了,澆不活了。”
“澆吧!”老和尚漫不經心地吩咐道。
水澆下去沒多久,已經垂下去的花,居然全立了起來,而且生機盎然。
“師父!”小和尚喊,“它們可真厲害,憋在那兒,撐著不死。”
“胡說!”老和尚糾正,“不是撐著不死,是好好活著。”
“這有什麼不同呢?”小和尚低著頭。
“當然不同。”老和尚拍拍小和尚的頭,“我問你,我今年八十多了,我是撐著不死,還是好好活著?”
上晚課的時候,老和尚把小和尚叫到跟前:“怎麼樣?想通了嗎?”
“沒有。”小和尚還低著頭。
老和尚敲了小和尚一下:“笨呐!一天到晚怕死的人,是撐著不死;每天都向前看的人,是好好活著。”
每個人都擁有一次生命,沒有誰的生命比別人的更尊貴,也沒有誰的生命比別人的更卑賤。問題在於並不是每個人都懂得生命的意義,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生命的人,懂得好好活著,生命對於他來說是恩賜;畏懼生命的人,撐著不死,生命對於他們來說反而成了負擔。
佛光禪師門下有個叫大智的弟子,出外參學二十年後回到了師父身邊。
在佛光禪師的禪房裏,大智述說了自己在外遊學二十年的種種見聞和感悟,最後大智問道:“師父,這二十年來,您一個人還好嗎?”
佛光禪師道:“很好!很好!講學、說法、著作、譯經,每天在法海裏泛遊,世上沒有比這更快活的生活了,每天,我忙得好快樂。”看著年邁的師父,大智關心地說道:“老師,您應該多一些時間休息!”
夜深了,佛光禪師對大智說道:“你休息吧!有話我們以後慢慢談。”
第二天一早,大智就被一陣木魚聲敲醒了。大智走出禪房,發現敲魚誦經的聲音正是從佛光禪師的禪房裏傳出來的。原來佛光禪師每天都是這樣早起晚睡,忙個不停。白天,佛光禪師不厭其煩地對一批批來禮佛的信眾說禪講法,一回禪房不是批閱學僧心得報告,便是擬定授課的教材,每天總有忙不完的事。
好不容易看到佛光禪師剛與信徒談話告一段落,大智搶著問佛光禪師道:“老師,分別這二十年來,您每天的生活都是這麼忙著,怎麼都不覺得您老了呢?”
佛光禪師道:“我沒有時間老呀!”
“沒有時間老”,這句話後來一直在大智的耳邊響著。
我們說人生在世一定要好好活著,怎麼樣才算好好活著呢?“發憤忘食,樂以忘憂”而已!別閑著,做你該做的事兒去,這就是活著的最高境界,就是好好活著。
活好當下好時光
一個人所擁有的最好的東西是什麼?不是昨天的輝煌,也不是明天的希望,而是現在。
永平寺裏,有一位八十多歲的老禪師在烈日下曬香菇,住持道元禪師看到以後,忍不住說:“長老,您年紀這麼大了,為什麼還要做這種事呢?請老人家不必這麼辛苦!我可以找個人為您代勞呀!”
老禪師毫不客氣地道:“別人並不是我!”
道元禪師說:“話是不錯,可是要工作也不必挑這種大太陽的時候呀!”
老禪師說道:“睛天不曬香菇,難道要等陰天或雨天再來曬嗎?”
道元禪師一時語塞。
人生有兩件事情絕不能做:一是“等”,不能等明天;二是“靠”,不能靠別人,否則你這一生就算白活了。
日本淨土宗的創始人親鸞上人自小父母雙亡。九歲時,他就已立下出家的決心,於是跑去找慈鎮禪師為他剃度,慈鎮禪師就問他:“你還這麼小,為什麼要出家呢?”
小親鸞答道:“我雖年僅九歲,父母卻都不在了,我因為不知道為什麼人一定要死亡,為什麼我一定要和父母分離,所以,為了探索這個道理,我一定要出家。”
慈鎮禪師非常嘉許他的誌願,說道:“好!我明白了。我願意收你為徒,不過,今天太晚了,待明日一早,我再為你剃度吧!”
小親鸞聽後,非常不以為然地答道:“師父,雖然你說明天一早為我剃度,但我終是年幼無知,不能保證自己出家的決心是否可以持續到明天。而且,師父,您都那麼老了,您也不能保證您是否明早起床時還活著啊。”
慈鎮禪師聽了這話以後,拍手叫好,並滿心歡喜地說道:“說得好啊!你說的話完全沒錯,現在我馬上就為你剃度!”
沒有人能預知未來,誰也不能確定明天帶來的是新的希望,還是未知的絕望!所以人活著就要努力,勿使今天依然成為過去的一部分!生命是經不起等待的,人生短暫,須隻爭朝夕。時間是很容易消逝的,須好好把握,活好當下的美好時光。
人生如白駒過隙,轉瞬之間而已,抓緊現在的時間好好生活吧,做些值得回味的事情,不要到行將離世時,才開始悲怨惆悵。
活出人間好時節
無門慧開禪師有一首偈,開頭兩句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是說世間的事皆是閑事,沒有什麼不得了,更不值得掛在心頭,若能如此,你便能過上人間最賞心悅目的好時節。慧開禪師是得道高僧,悟道成佛的人,自然境界不同。以這樣的心境過日子的,雖不一定都是得道高人,但一定是熱愛生活的人,而對生活缺乏熱情的人大概不容易辦到。
春天除了百花芬芳也有荊棘雜草;秋天除了清風明月還有落葉枯藤;夏夜的涼風雖好,卻也有蚊蟲肆虐;冬日雪景雖美,卻難掩刺骨的冰寒。四季雖美,但都有缺憾。世界本來就沒有完美的存在,這是事實。四季連在一起是一年,年複一年連在一起就是一生。人生和四季一樣雖然美麗繽紛,也難免有缺憾。
在對生活缺乏熱情的人眼中,一年四季的壞處很多很多!是不是真實呢?也是真實的。但在這樣的心境中走過一生,即便活到百歲,也會覺得缺少些什麼。如果能以一種積極、樂觀的心境去感覺,春天雖不一定處處是花,但隻看有花的地方;秋天雖然萬物蕭瑟,但隻注目豐收的碩果……凡是往好處想,往好處看,心境自然豁達,人生就會知足而自得其樂。
其實人生的價值不在於你活了多少年,而在於你走過的生命中有多少“好時節”。這取決於我們的心態,看不開,處處抱怨,人生便是一出悲劇;看開了,知足、樂觀地活,便能活出人生好時節。
2 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
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這是繁華閱盡後的風清雲淡,是在滾滾紅塵裏走過的從從容容,是“眾人皆醉我獨醒,縱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醒。
有一天,台灣著名作家、學佛名家林清玄跟隨一位朋友去看一位收藏家的收藏。據說他收藏的都是頂級的東西,隨便拿一件來都是價逾千萬。
他們穿過了一條條的巷子,來到了一家很不起眼的公寓前麵。林清玄有些納悶,頂級的古董怎麼會被收藏於這種地方呢?
這時,收藏家來開門迎接他們倆。隻見收藏家連續打開了三扇不鏽鋼門,才讓他們走進了屋內。隻見室內的燈光非常幽暗,等了幾秒鍾,倆人才適應了室內的光線。這時,林清玄倆人才赫然看到整個房子都堆滿了古董,多到連走路都要小心,要側身才能前進。
隻見室內到處都是陶瓷器、銅器、錫器,還有好多書畫卷軸擁擠地插在大缸裏,主人好不容易才帶他們找到了沙發。其實,沙發也是埋在古物堆中,經過了一番整理,三人才得以落座。
林清玄一下子都不知道怎樣才能形容那種感覺,古董過度擁塞,使人仿佛置身在垃圾堆中。看來,任何事物都不能太多,一到“太”的程度,就可怕了。
倆人看古董正看得出神的時候,主人端出來了一個盤子,但盤子裏裝的不是茶水或者咖啡,而是一盤玉。因為林清玄的朋友向主人吹噓林清玄是個行家,所以盡管林據實地極力否認,但主人隻當他是謙虛,迫不及待地拿其收藏要給林“鑒賞”了。
無奈之下,林清玄隻好一件一件地鑒賞,並極力地稱讚。在說一塊茶色玉時,林清玄心裏還想:“為什麼端出來的不是茶水呢?”
看完玉石,倆人轉到主人的臥房看陶器和青銅。這時,倆人才發現主人的臥室中隻有一張床可以容身,其餘的從地麵到屋頂,都堆得密不透風。
雖然說這些古銅都是價逾千萬,但堆在一起卻感覺不出它的價值。後來又看了幾個房間,依然如此,最令倆人吃驚的是,連廚房和廁所都堆著古董,主人家已經很久沒有生火做飯了。
古董的主人告訴林清玄和他的朋友,自己之所以選擇居住在陋巷,是怕引起歹徒的覬覦。而他設了那麼多的鐵門,都有著各種安全功能,一般人即使是想從門外看一眼他的古董,都是不可能的事。
林清玄的朋友補充說:“他愛古物成癡,太太、孩子都不能忍受,移民到國外去了。”古董的主人不屑地說:“女人和小孩子懂什麼?”
告辭出來的時候,林清玄感到有一些悲哀,心想,再怎麼了不起的古董,都隻是“物件”,怎麼比得上有情的人?再說,為了占有古董,活著的時候擔驚受怕,像囚犯困居於數道鐵門的囚室,像乞丐住在垃圾堆中,這又何苦呢?
何況,人都是要離開世界的,就像他手中的古董從前的主人一樣,總有一刻,會兩手一放,一件也帶不走。事實上,真正的擁有,不一定要占有,真正的古董鑒賞家,不一定要做收藏家;偶爾要欣賞古董,到故宮博物院走走,花幾十元門票,就能看到真正的稀世古物。累了,還可以花幾十元在故宮附近找一家茶樓品品茶,這樣的生活不是非常的愜意嗎?當回到家時,窗明幾淨,也不需要三道鐵門來保衛,也不需要和無情的東西爭位置,役物而不役於物,不亦快哉?
人生在世,有所營謀,就必有所煩惱;有所執著,就必有所束縛;有所得,就必有所失。
我們的生命其實很短暫,也有定數,如果你把時間花在了財貨上,自然就沒有時間花在心靈上。如果你日夜為欲望奔走,往往會耗失自己的健康。如果你成為了壺癡、石癡、玉癡、古物癡,就會忘卻有情世界的珍貴。
好好吃一頓飯、歡喜喝一杯茶,一日喜樂無惱、一夜安眠無夢,和妻兒共享受天倫之樂、對父母多盡一點點孝……這些會不會比成為物件的奴隸,要更讓人活得更從容、自在和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