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學會處理心理壓力
1.產生壓力的根源
2.麵對壓力時該如何處理壓力
3.五個處理壓力的輕鬆療法
生活中有許多事情看起來很普通和平凡,但往往會因為個人的認識、既往的經曆和思維方式不同而給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心理學家早已研究發現,長期超負荷、難以預測和控製的工作會對人的健康構成危害,現代生活中高血壓、心髒病、睡眠障礙等身心疾病患病率居高不下,很大程度上與都市生活的競爭和壓力有關。在現代社會裏,壓力普遍存在於人們的生活中,它是人們進取的動力,但也可能帶給人們各種身心疾病,破壞生活品質。
所謂的壓力,是當我們去適應由周圍環境引起的刺激時,我們的身體或者精神上的生理反應。這種反應包括身體成分和精神成分,還可以導致其他的積極的或者消極的反應。
人活著就會感受到壓力。沒有人是可以“免疫”的,不管你喜歡與否,壓力是生活的一部分,會每天伴隨著我們。壓力也是一種正常現象,每個人都會經曆,譬如:頭發剪壞了、爭吵、遲到等,都是壓力的導火線。
一般而言,98%的壓力來自芝麻小事,隻有2%的壓力可能造成生活上的大問題。然而,這2%的壓力卻產生了98%的“負麵性壓力”。有人麵對壓力會暴飲暴食、酗酒、吸毒、變成工作狂……,但有人卻會把壓力視為機會,借著壓力將自己轉化得更成熟穩健。
壓力可以是問題,也可能是機會。若是你不懂得如何處理壓力,它便對你有害;反之,壓力可以幫助你了解自己,使你更加成熟。
1.確定目標並朝目標努力
造成個人壓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感覺生活漫無目標。沒有計劃及目標,深化是很難有方向的,確定踏實而做得到的目標比一個浮誇不實的目標對你有益。目標和計劃不僅提供生活的旨趣和方向,同時也能緩解每天生活上及工作上的壓力。
2.發掘你的本性
你的本性是像烏龜一樣的平緩?或是像賽馬一樣的快速?找出你屬於哪一類型,好好運用它。當賽馬想變成烏龜時,則經常會造成心理壓力。反之亦然。認清自己本性,你就能善於利用壓力。多閱讀心理壓力及相關的書籍有助於你發掘本性,也能改變你的行為及生活。
3.人際關係
沒有什麼比與他人交往更能有效地治療和預防壓力的了。小孩子都知道而我們也不該忘記,我們都需要愛和歡笑。要知道何處是你的支持網,在何處可以得到聆聽、關愛和幫助。如果你找不到支持網,那麼你真該去結交些朋友了。
4.接受無法改變的事實
如果你的年齡已經超過30歲,那麼你參加國家體操隊的機會就很小了,要能接受這一現實。如果你小於30歲就想成為一位睿智者,那就操之過急了。時間與價值在改變,我們就應該接受這些改變。你是否已經接受這些無法改變的事實,還是對它感到憤怒、煩憂或是因為它而產生“壓力”呢?
5.尋求一個溫和而有趣的良好愛好
一個良好的愛好可以轉換心理壓力,能平靜和舒適地舒解自已。尋求一個適合自己的良好的愛好是處於過度壓力所必需的緩解劑。良好的愛好如慢跑、有氧運動、騎腳踏車、欣賞音樂或閱讀等,它必須是你喜歡做的而且是你能做好、令你舒適、有規律且無競爭性的。
6.從容的呼吸以控製攻擊情緒
在受到壓力時,呼吸會變得快且淺,在此時如果你能控製你的呼吸,以慢且深的方式,則會令你的牙關、舌頭和局部鬆弛,而且能保持清醒的心智和冷靜的頭腦。
7.事先準備和計劃生活上的改變
許多生活中的變故是引起壓力的原因,如離婚或分居、家人的死亡、負債、新人學、畢業和生產等等,這些情況大多是可以預計的,如能在事先考慮周詳並有計劃地予以處理,由此所引起的壓力較小,也較容易應付。
1.香氣治療
香氣治療法目前在日本頗為流行,它不是簡單地買回一些植物汁或者植物油來享受其芬芳就完事,而有越來越多的商店開始利用這種香氣為人們提供治療服務,據說該治療可以起到緩和人們緊張情緒和改進人際關係的神奇功效。很多美容院都已開展了這項服務。當然,如果沒有條件的話,那麼養幾盆花(必須要有香味的那種),每天早晚跑去陽台各聞一次,隨便做做伸展運動,也許壓力也會隨之一掃而光。
2.音樂治療
音樂同樣具有安定情緒和撫慰的功效。想盡情地發泄一番,那就聽一聽搖滾樂;想理清一下情緒,那就聽聽古典音樂。在日本,有一種音樂減壓館,每天晚上都會播放一些輕鬆或者另類的音樂,人們聽著音樂閉目養神。據說,持之以恒地做下去能夠使人修煉到人和音樂合一的最高境界,從而達到減壓的目的,每天前往這種場所的人有增無減。其實不去這些地方,買上一兩張新碟(心情不好的時候強烈建議聽搖滾樂),把自己關在房間裏帶上耳機,你就可以盡情地沉浸在音樂的王國裏麵了。
3.戶外活動
如果你實在感到壓力無處不在,令你喘不過氣來,那麼選擇周末去郊外活動活動,可以約上二三知己(有異性的搭配為佳)一起行動,一邊互談人生、大吐工作中的苦水,一邊盡情地享受戶外清新的空氣和幽美的田園景色,讓該死的壓力滾到一邊去吧。
4.閱讀治療
有關專家指出,適當的閱讀不僅可以增加知識,還可以安定人的情緒。
5.影視治療
看電影也是一個很不錯的減壓方法。有空去跑跑電影院,悲劇片和喜劇片都是很好的選擇。如果覺得一肚子的委屈沒有地方可以發泄,選一部悲劇片來看看,或者在心情煩躁時去看一些喜劇片,“笑一笑,十年少”,壓力早笑沒了。
第二節不要讓自己的心也下崗
1.下崗綜合症的心理表現
2.下崗綜合症產生的原因
3.如何麵對和處理自己的下崗綜合症心理
擁有一份滿意的工作,是人們所向往的。即使擁有一份不滿意的工作,對某些人來說也是一種幸事,因為工作是必需的。人為什麼要工作?有些人認為工作是為了掙錢,養家糊口;另一些人則認為工作不僅是為了掙錢,更是個人價值觀的體現,工作使他們達到自我實現。如果失去了工作,麵臨的不僅是經濟危機,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失衡,個人價值觀的喪失,自尊心的損傷。這些都會使人產生比經濟危機還重的精神壓力。因此,工作與我們的心理健康密切相關。
在我國的經濟改革中,有許多人下崗了。多少年來吃大鍋飯,擁有鐵飯碗,穩定安全的固有模式被打破了。一些人無法接受這一現實,下崗後處於沮喪、焦慮、緊張、抑鬱的心理狀態,此時,如果沒有得到社會和家庭的積極引導,很容易產生一種新的疾病——下崗綜合症。
經過專家調查,下崗人員因年齡、性格、工種、工齡、人際關係、經濟狀況、文化程度的不同可能會出現以下心理問題:
(1)自卑心理。不少下崗人員,尤其是性格內向的人,會因下崗而產生強烈的自卑感,感覺自己無能,是個失敗者。還有人感到自己被社會淘汰了。有些人甚至不願被人知道自己下崗的現實,害怕被人恥笑,在親朋好友麵前抬不起頭。有自卑心理的下崗人員往往把自己關在家裏,不願與人交往。這樣,長期處於失敗的體驗之中,勢必會影響身心健康。
(2)內疚心理。下崗待業意味著經濟收入銳減,使家庭經濟緊張,甚至陷入經濟困境。當麵對日益高漲的社會消費水平而無力購買時,許多下崗人員會因此深感內疚不安,覺得愧對家人和子女,從而陷入深深的自責之中,更加重了自卑心理。
(3)失落心理。離開了原來的工作崗位、原來的社會群體,離開了奮鬥多年的事業,失去了奮鬥的目標後,整天悶在家裏無所事事,就會產生失落感與被遺棄之感,內心深感苦悶。即使再就業以後,如果不能重新樹立奮鬥目標,或者不能適應新的環境,也會存在一種寄人籬下的失落感。由失落感還會產生懷舊感,懷念過去的好時光,從而更增加對現狀的不滿,引起更嚴重的心理失衡。
(4)焦慮心理。焦慮是對危險或威脅的預料所引起的無方向的喚醒狀態。下崗人員在感到怨恨、苦悶之餘,更多的是感到焦慮不安,為家庭的生活擔心,為自己和家人的前途擔心,久而久之,變得脾氣暴躁,容易發火。
莎士比亞說:“聰明人永遠不會坐在那裏為他們的損失而哀歎,卻用情感去尋找辦法來彌補他們的損失。”想發揮自己的潛能,取得事業的成功,必須勇於忘卻過去的不幸,重新開始新的生活。
心理學家說:“性格決定人的命運,一個人能力再強,但性格有問題,就會影響能力的發揮。”同樣,隻要一個人具備堅韌的性格和不被困難所壓倒的精神,那麼任何打擊、任何磨難都不會使他放棄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就像外國一句古老的名言所說,“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這句話包含了豐富深刻的哲理。過去的已經過去,曆史就如“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不管從前多麼輝煌,都已經成為曆史。重要的是要接受現在的事實,讓一切從頭再來。分析下崗職工再創業的經曆,不難看出,他們的成功與其堅強的性格、豁達樂觀的處世態度有著密切的聯係。
在一般情況下,下崗會產生諸如沒麵子、抱怨“命運不佳”、消極、剛愎自用、自暴自棄、異想天開等心理,表現為沮喪、抑鬱、不能麵對現實、怨天尤人,但卻沒有從行動上來改變自己,從而陷於巨大的心理落差之中不能自拔。而成功者則善於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不回避或歪曲下崗現實,拋棄怨天尤人或自暴自棄的心理,樂觀生活,積極調整自己的不良情緒。
1.充滿自信
相信自己的智力、自己的才能、自己的判斷。因為如果事情沒開始就先打退堂鼓,如果自己都信不過自己,又怎能奢望別人高看自己?隻有戰勝自卑,才能實現超越。擁有了自信,便擁有了成功的一半。
2.客觀公正地評價自己
做事的期望值不會高不可攀,也不會太低。能正視自己的優缺點,也能正視眼前的現實。但重要的是能想到下崗的又不是自己一人,有人能坦然麵對,自己又何必戴上精神枷鎖而不能解脫呢?雖失去了原來的崗位,但又為選擇新崗位提供了機遇。“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有了這種積極的心態,就能擺脫不良心理的束縛,把注意力引導到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再就業這方麵來,從而發掘出很多以前自己也沒有認識到的潛力,找到一條成功的再就業之路。
3.肯吃苦耐勞
隻要不違法,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幹事,就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下崗隻不過是讓生活輕輕撞了一下腰,它永遠不會壓垮人,隻會使人變得更堅強。因此無論是從零開始的創業者,還是重新找到工作的上崗者,他們都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工作機會,對工作盡職盡責,做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從而也找回了自尊,實現了自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