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健康長壽者的心理特征
1.長壽者的心理特點
2.長壽者的心理表現
3.心情與健康的關係
人的心理狀態對於人的壽命有極大的影響。根據調查統計,健康長壽者的心理狀態大多有以下的特點:
(1)笑口常開。長壽老人大都精神舒爽、笑口常開。笑是一種簡單而又愉快的運動,可使胸、膈、腹以及心、肺、肝等髒器都得到有益的活動,神經、骨骼和肌肉得到放鬆,且可驅除憂愁煩惱,減輕精神壓力,抒發健康的感情,進而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使人長壽。
(2)知足常樂。調查資料還表明,許多長壽老人都是心地善良的賢妻良母、良夫慈父。幾乎從不發怒,也不奢華,勤儉樸素、尊老愛幼,與家人和他人和睦相處而安樂,盡到自己的社會與家庭責任而後快。和善嫻靜、知足常樂的性格,使他們的軀體內部環境長期保持平衡有序的狀態。
(3)剛毅耿直。那些事業心很強的長壽者,具有秉性耿直、堅強剛毅、坦率直爽、忘我無私的共同特點。剛毅耿直、忘我無私、胸襟豁達、樂觀向上的人,神經係統有較強的協調能力,能適應環境的驟變,有利於長壽。正如北京大學著名教授王力所說:“不斤斤計較小事,不苛求於人。這樣,對自己所交往的上下左右的人,乃至家庭,都會有一個比較和諧、親密的氣氛,而客觀上反過來又促進了自己的心情舒暢、身體健康。”
(4)心胸豁達。根據調查,長壽者大都心胸開闊、不易發怒、性格豪爽、為人熱情、樂於助人,辦事爽快輕鬆、說話詼諧風趣,同時又很善於工作。擁有豁達的心胸,自然容易長期保持愉快的心情,從而有力地保護大腦機能,調節神經係統,促進內分泌係統、心血管係統、消化係統、免疫係統等正常功能的良好發揮,使機體達到最佳狀態。隻有如此,才能延緩髒器的衰老進程、減少疾病、延年益壽。毋庸置疑,心胸狹窄、憂愁多者,患病機會多;而心胸豁達、樂觀向上者,患病機會少。其實這也是盡人皆知的常識。
(5)熱愛生活。許多古今中外的傑出人物大都長壽,一般到了八九十歲仍能生氣勃勃、精力充沛、勤奮工作。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們熱愛生活、熱愛工作、具有明確的生活目的和奮鬥目標。另外,有著科學的生活方式也是他們的共同特點。愉快的情緒、飽滿的精神、有規律的生活,能使他們身體的各器官處於良好的狀態,衰老緩慢,長壽百年。
(6)情緒穩定。長壽老人大都十分注重調適自己的情緒,使中樞神經處於相對穩定的良好狀態,進而協調機體的生理功能。95%以上的長壽老人情緒安定、適應能力強,經受得起生活環境中的各種不良刺激或創傷,也善於自我控製,能夠很快恢複心理平衡。
(7)愛好廣泛。許多長壽者都愛好棋琴書畫。棋琴書畫,能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心情愉快;而人有所追求,也就時常動腦思索,從而延緩大腦的衰老。藝術的熏陶和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可以鍛煉身心,令人長壽。
1.要擁有樂觀的心態
任何事情目光都要盯在積極的一麵。要相信自己,利用自己的長處化不利為有利,客觀地麵對困難。
2.要知足常樂
不要苛求太多,知足常樂、容易滿足,才能樂觀地麵對生活。
3.要有一顆寬容的心
不要斤斤計較,要善於容忍他人的缺點,與別人和睦相處。
第二節這樣維護心理健康
1.怎樣才能維護心理健康
2.認識並承認自己的重要性
3.要麵對現實和周圍的環境
4.加強你的人際交往能力
5.怎樣做到工作、休息兩不誤
6.維護心理健康關鍵在自己
心理健康的維護主要依靠自己,除有心理醫生的指導外,也需要依靠自己的信心與毅力。如果掌握了有關心理健康和心理治療的知識,我們不僅能隨時關心和維護自己的心理健康,還可隨時修正自己的行為。從此意義上講,人人都是自己的心理醫生。
1.認識自己,悅納自己
蘇軾有言:“人之難知,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穀不足以配其險,浮雲不足以比其變。”此道的僅僅是知人難,不知他老人家可否知道:知人雖難,知己更難。自我認識的膚淺,是心理異常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卑自憐者因幼時的過分依賴,競爭中的多次失敗,由此得出的自知是:“你行,我不行。”於是束縛自我、貶抑自我,結果焦慮增劇,毀了自己。
自暴自棄者不甘心說“我不行”,而又無正確的方向亦缺乏能力來表現自己,因此故作怪狀,與人為難,在別人無可奈何的眼光中來肯定自我的價值,於是放縱自我,踐踏自我,結果反抗社會、害人害己。
自傲自負者自命不凡,自吹自擂,其實是一種極度自卑之人,但他們不像自卑自憐者那樣因自卑而關閉自我、自怨自艾、自歎不如;而是自以為自己無所不能隻是不為。他們所持有的自知是:“我行,你不行。”於是,呐喊著“我知道一切”,卻連自己也不認識,結果欺人一時,欺己一世。
自信自強者對自己的動機、目的有明確的了解,對自己的能力有適當的估價,從不隨意說“我不行”,也不無根據地說“不在話下”。他們對自己充滿自信,對他人也深懷尊重。他們認為在認識自己的前提下,是沒有什麼不可戰勝的。於是他們走上了“我行,你也行”的康莊大道,其結果是充分認識自我,發揮最大潛力。
自卑自憐者、自暴自棄者和自傲自負者也並非全然不了解自己。從另一角度看,他們也認識了自己,但卻用一種歪曲的形式來對待自己,即不能真正接受自己,其根源都是自卑。接受現實的自我,選擇適當的目標,尋求良好的方法,不隨意退卻,不做自不量力之事,才可創造理想的自我,欣然接受自己,於是可避免心理衝突和情緒焦慮,使人心安理得,獲得健康。
2.麵對現實,適應環境
能否麵對現實是心理正常與否的一個客觀標準。心理健康者總是能與現實保持良好的接觸。一則他們能發揮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改造環境,以求外界現實符合自己的主觀願望;另則在力不能及的情況下,他們又能另擇目標或重選方法以適應現實環境。心理異常者最大的特點就是脫離現實或逃避現實。他們可能有美好的理想,但卻不能正確估價自己的能力,又置客觀規律而不顧,因而理想成了空中樓閣。於是怨天尤人或自怨自艾,逃避現實。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有“走自己的路,任他人去說”的精神。若常是人雲亦雲,隨波逐流,便會失去自主性,焦慮也由此產生。人生活在現實之中,沒有一個人不被評說。所謂“人品”之“品”便是三張嘴。在那風氣不正的環境中,人品之好壞,常是由人說成的,所以做人必須有自己的原則。若老是考慮“對不對得起別人?”、“別人會如何看我?”也就失去了自我。看上司的臉色辦事,看朋友的麵子說話,四麵討好,到頭來卻落得個四麵楚歌。
另一方麵,我們也應該注重朋友忠告。自以為是,我行我素,隻會落得形影相吊、無人理睬的境地。心理醫生認為,心理健康的人應與別人有一定程度的相似,生理上如此,心理上也是這樣。比方由“月亮”想到“太陽”或“星星”或“黑夜”等;由“花兒”想到“小草”或“幸福”或“姑娘”等,都是正常的聯想。但那些“對月傷心”、由“月亮”想到“死亡”、“見花墜淚”者,由“花兒”想到“痛苦”,就顯然與眾不同,使人難以理解。若經常如此“與眾不同”,其心理不可能健康。推而廣之,如果一個人的想法、言談、舉止、嗜好、服飾等,總是與他人差別太大,與現實格格不入,又如何能得到心理健康呢?
3.結交知己,與人為善
樂於與人交往,和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是心理健康的必備條件。人是群居動物,與他人在一起不隻是可得到幫助和獲得信息,還可使你的苦、樂和能力得到宣泄、分享和體現,從而促使你不斷進步,保持心理平衡、健康。試想:一個人若遇到新婚之喜、喬遷之喜,或晉升職務、發表佳作而無人祝賀,其滋味如何?又試想:一個人若遇喪事之苦、病痛之苦,或工作不順、夫妻不和而無人安慰、無人傾訴衷腸,其滋味又會如何呢?僅就心理健康而言,人也是需要朋友的。
與人相處之時,正麵態度或情緒,如尊敬、信任、喜悅等,應多於反麵態度或情緒,如仇恨、嫉妒、懷疑、畏懼、憎惡等。人生是美好的,與人相處是有利於心理健康的。但不要天真地認為我怎樣待你,你就應該怎樣待我。其實這是一種兒童的思維,但成人卻也常常擺脫不了。
與人相處的原則是:對得起他人,對得起自己。我們雖不提倡人家打你左臉還把右臉伸過去,但更不讚同人家因一小事負你,你便視其為仇人。人際關係是複雜的,交友肯定有深淺或厚薄。對於事實已證明不可深交的人,不妨淺交,不必疾惡如仇,注意適當的距離即可。所謂遇事退一步,海闊天空;凡事論曲直,路窄林深。請體會一下鄭板橋“吃虧是福”、“難得糊塗”的寬大胸懷吧!
4.努力工作,學會休閑
工作的最大意義不限於由此獲得物質生活的報酬,它對個體還具有兩方麵意義:一是工作能表現出個人的價值,獲得心理上的滿足。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件平常瑣事(如寫篇小文章、修理家用電器等),還是從事長期性的職業工作(如培養一屆學生、訓練一支球隊等),都能獲得一種成就感。自己做的玩具、自己縫的衣服、自己打的家具等,都會覺得與買的就是不一樣,這是因為它代表了你的“成就”;二是工作能使人在團體中表現自己,以提高個人的社會地位。個人在團體中要得到接受和承認並提高自己的地位,而工作成績便是與人比較的最好標準。
由此,我們便知道了為什麼有人說“工作是老年人的救生圈”。剛從工作崗位上退休的老年人,常常有嚴重的失落感。為適應這種新的環境,最佳的方法就是重新工作。於是許多退休老人又去尋找臨時工作,或做點小生意,或整日栽花鋤草、修理家用小玩意。就是在心理治療的方法上,也有所謂工作治療法與職業治療法,其目的就是通過工作或職業活動,使心理異常者獲得成就的滿足、發現自我價值,從而達到正常適應。
另一方麵,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緊張、工作忙碌而機械,不少人情緒長期緊張而又不善於休閑調劑,於是也成了心理異常的一個原因。不少人遇到休閑日卻又不知如何打發,經常睡個懶覺或看看電視以此消遣。
也有人一逢休閑便拚命娛樂,或打通宵牌,或跳通宵舞,或看通宵電影,於是休閑之日反比工作之時更累、更忙。我們應該合理地安排休閑時間,經常改換方式,或郊遊、或聚會、或訪友、或參觀展覽等等,也可參加一些職業性的活動或社會性的活動。要使休閑日更為豐富多彩,真正成為恢複體力、調劑腦力、增長知識、獲得健康的良機。
第三節保持最佳心境的妙方
1.心境對生活的影響
2.怎樣才能擁有最佳心境
心境是一種比較微弱、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緒。人隨時處在某種心境之中,隻是不一定為我們所意識到罷了。心境的不同,對生活的方方麵麵都會帶來影響。如果心境愉快,就好比戴上了玫瑰色的眼鏡,看什麼都是喜氣洋洋的,使人振奮樂觀,朝氣蓬勃;可如果心境不佳,眼鏡就換成了灰色,覺得一切都惹人生厭,使人頹喪悲觀,灰心喪氣。引起心境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個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事業的成敗,工作、學習的順利與否,與周圍人們相處的關係怎樣以及健康狀況等,都可能引起某種心境。當然,心境總是有起有伏的,而要始終保持良好的心境其實是不容易的。
1.學會“自思”
“自思”的方式有三:①開卷自珍,即學習一些與個人職業、交往、生活等方麵有關的報刊資料、影視錄像等等。夜靜之際,“開卷——明目——陶冶”,無異於“自我提純”。它不僅有助於心境一步步提高,也會豐富知識,洞開視野。②麵壁,實際上是思維的“新陳代謝”。它比日記形式有更大的空間,可以想象得更多、更遠、更廣闊。如果將這種方式與日記方式結合並用,亦思亦記,有想有錄,“淨化”效果會更佳。③以日記形式回憶一天的生活,這是“思維自我淨化”的一個冶煉過程。用這種方法自我“冶煉”,久而久之,便會塑造出一種善於“克己”的高尚道德。而這種“道德”,也正是穩定心態的支柱。
2.要善於抑製個人情緒
每個人的情緒不會是一成不變的,其有時好,有時壞,有時波動如浪,有時平靜如鏡。因此,必須學會控製情緒,特別是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將不良情緒消滅在萌芽狀態,使之不再擴展、蔓延,以至釀成災禍。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注意用“理智調劑”。心理學認為,人們發脾氣,吵嘴打架,往往是感情衝破理智的大門造成的。因此,凡事應該三思而後行,否則容易造成對方不理解,形成突發性矛盾,導致倉促之間失去理智的平衡。萬一遇到“頂牛”時,首先要善於壓“火”,要顯示出自己的大方,有氣節,不失高尚的人格。其次,要善於“退卻”。以“退”,為“進”的“退卻”,是消除“戰火”的積極心理因素。
3.把自己放到一個高雅文明的天地中去
交友結誼,要注意禮貌;參加社交,要注意文明;一言一行,要注意高雅。高雅的氛圍,才會產生高雅的心境。如果你在高雅明潔的環境中培育了友誼,聯絡了感情,那麼你也會逐漸培養出自己的最佳心境。
4.處理人際關係要有一個“好尺寸”
所謂“好尺寸”,是指善於學習、仿效他人之長。這不但能使你與周圍的人們形成和睦的氣氛,有利於最佳心態的培養與穩固,也容易把周圍的事情處理好。相對言之,對別人的缺點,除了自己應該警惕之外,應盡量把握好“揭短”的尺寸——尤其是對那些缺乏涵養道德,且又心地狹隘、自高自傲的人,“揭短”的最好辦法是“不覺處葉綠花紅”——在不知不覺中感化掉對方的痼疾。
5.胸有宏誌,胸襟坦白
平常與人交際勿做“兩麵人”,心緒就會好得多。事實證明,在現代交往中,胸懷開闊,以信求實,以實求信,遇到不愉快的事就很少。而一旦出人意料地碰上“鬼叫門”的事,由於心中沒“病”,情緒平和,也會安然處之。“鬼”明白了,也自會退卻。
第四節快樂心情,自己創造
1.擁有快樂心情的重要性
2.擁有快樂心情的六個妙方
快樂的生活需要快樂的心情,而快樂的心情是需要自己營造的,快樂的心情從哪裏來?它從我們的生活中來,生活需要快樂的心情,讓自己擁有快樂的心情才能讓我們對生活充滿希望。
萬事、萬物都是相符、相克的。任何一件事物都有不同的多種結果,無論是好事、壞事,都看你用什麼心態去理解。好事你用悲觀的心態去麵對它會變成壞事,反之亦然。
快樂的心情是難得的。因而追求快樂成了人生的一項重要而嚴肅的課題。許多人都在追求快樂,甚至用其一生的時間。其實快樂就操縱在我們自己手中。一些年輕的朋友生活沒有目標,整天無所事事,於是招呼朋友縱情狂歡,企圖以熱鬧趕走寂寞。殊不知寂寞的感覺來自內心,隻有從充實心靈著手才能快樂。
現代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為了生存,我們必須努力向前奔跑。但是在奔跑的途中,如果我們隻是一味地沉迷於物欲的追求,則無異於把自己推向一個沒有快樂隻有壓力的巨大“黑洞”。因為過多的貪欲隻會讓你忽視你所擁有的一切,而變成心理上的貧窮者。所以,我們每天都要留一點時間給自己。讓喧囂紛擾的塵世離我們遠去,把塵世信念姑且拋開。讀一讀自己喜歡的書,聽一聽自己喜愛的音樂,過自己喜歡的生活,你的心情一定是快樂的。
1.宣泄積鬱
心理學家認為,宣泄是人的一種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需要。你悲傷憂鬱時,不妨與異性朋友傾訴;也可以通過熱線電話等向主持人和聽眾傾訴;也可進行一項你所喜歡的運動;或在空曠的原野上大聲喊叫,即能呼吸新鮮空氣,又能宣泄積鬱。
2.隨遇而安
這是心理防衛機製中一種心理合理反應。培養自己適應各種環境的能力,遇事總能滿足,煩惱就少,心理壓力就小。古人雲:“吃虧是福。”生老病死,天災人禍都會不期而至,用隨遇而安的心境去對待生活,你將擁有一片寧靜清新的心靈天地。
3.精神勝利
這是一種有益身心健康的心理防衛機製。在你的事業、愛情、婚姻不盡如人意時,在你因經濟上得不到合理對待而傷感時,在你無端遭到人身攻擊或不公正的評價而氣惱時,在你因生理缺陷遭到嘲笑而鬱鬱寡歡時,你不妨用阿Q的精神來調適你失衡的心態,營造一個祥和、豁達、坦然的心理氛圍。
4.難得糊塗
這是心理環境免遭侵蝕的保護膜。在一些非原則性的問題上“糊塗”一下,無疑能提高心理承受的率值,避免不必要的精神痛楚和心理困惑。有這層保護膜,會使你處亂不驚,遇煩惱不憂,以恬淡平和的心境對待各種生活中的緊張事件。
5.音樂冥想
當你出現焦慮、憂鬱、緊張等不良心理情緒時,不妨試著做一次“心理按摩”——音樂冥想“維也納森林”,坐“郵遞馬車”……
6.幽默人生
這是調和心理環境的“空調器”。當你受到挫折或處於尷尬緊張的境況時,可用幽默化解困境,維持心態平衡。幽默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它能使沉重的心境變得豁達、開朗。
第五節拿得起,放得下
1.正確麵對現實生活
2.“放得下”是一種心理狀態
3.“放得下”的主要體現
4.如何才能使心情輕鬆“放得下”
我們常說一個人要拿得起,放得下,而在付諸行動時,“拿得起”容易,“放得下”難。所謂“放得下”,是指心理狀態,就是遇到“千斤重擔壓心頭”時能把心理上的重壓卸掉,使之輕鬆自如。年過八旬的名譽主席吳階平在談及精神養生時介紹的一條主要經驗就是“不把悲傷的事放在心上”。他認為“人生不如意的事常八九”,總要想得開,以理智克製感情。
著名學者季羨林的養生經驗是奉行“三不主義”,其中有一條就是“不計較”。這都體現了“放得下”的心理素質。
在現實生活中,“放不下”的事情實在太多了。比如子女升學,家長的心就首先放不下;又比如老公升職或者發財,老婆也會忐忑不安放不下心,怕男人有錢變壞了;再如遇到挫折、失落或者因說錯話、做錯事受到上級或同事指責,以及好心被人誤解受到委屈,於是心裏總有個結解不開,放心不下等等、等等。總之,有些朋友就是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想這想那,愁這愁那,心事不斷,愁腸百結。長此以往,勢必產生心理疲勞,乃至發展為心理障礙。
英國科學家貝佛裏奇指出:“疲勞過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我國唐代著名醫藥家、養生學家孫思邈,享年102歲。他在論述養生良方時說:“養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莫憂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懼……勿把憤恨耿耿於懷。”他指出這些心理負擔都有損於健康和壽命。事實也是如此。有的人之所以感到生活得很累,無精打采,未老先衰,就因為習慣於將一些事情吊在心裏放不下來,結果在心裏刻上一條又一條“皺紋”,把“心”折騰得勞而又老。
辨證論治,對症下藥,處於上述各種狀況時,最簡單可行的方法就是“放得下”。“文革”期間有位從部隊調到地方工作的師級幹部,因不服“四人幫”橫行,而被打成“老右派”。當時批判他的大字報鋪天蓋地。但這位幹部也真絕,在大熱天居然披著棉大衣去看大字報。別人以為他“發寒熱”,他卻幽默地說:“這就叫心定自然涼。”有位著名演員在受審查的“牛棚”裏,不但說笑如常,而且還自編了一套“牛棚健身法”,直到如今,他還在用此法鍛煉身體,年過八旬照樣到戲曲沙龍引吭高歌。
“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這是多麼的放得下啊!這些都是特殊情況下特殊人物的特殊放得下。在通常情況下,“放得下”主要體現於以下幾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