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盧綰列傳(1 / 3)

這篇列傳是韓王信、盧綰、陳豨三人的合傳。這三個人原本都是劉邦的親信部下,和劉邦的關係親密。但最後他們都舉旗反叛,甚至和匈奴勾結,以對抗漢朝。司馬遷通過這篇傳記,告訴大家一個道理:世上沒有永恒的敵人,也沒有永恒的朋友。

本文節錄了韓王信的事跡。韓王信早年曾追隨劉邦進入漢中,後來受反臣謀士的挑撥,投靠了匈奴,成了威脅漢朝邊陲的一大隱患。於是,漢高祖派柴將軍征討韓王信,在參合將其殺死。

·反複無常的韓王信·

【原文】

韓王信者,故韓襄王孽孫也[1],長八尺五寸。及項梁之立楚後懷王也[2],燕、齊、趙、魏皆已前王,唯韓無有後,故立韓諸公子橫陽君成為韓王[3],欲以撫定韓故地。項梁敗死定陶,成奔懷王。沛公引兵擊陽城,使張良以韓司徒降下韓故地,得信,以為韓將,將其兵從沛公入武關。

沛公立為漢王,韓信從入漢中,乃說漢王曰:“項王王諸將近地[4],而王獨遠居此,此左遷也[5]。士卒皆山東人,跂而望歸[6],及其鋒東鄉[7],可以爭天下。”漢王還定三秦,乃許信為韓王,先拜信為韓太尉,將兵略韓地。

【注釋】

[1]孽孫:庶出的孫子。[2]楚後:楚王的後代、繼承人。[3]諸公子:庶出的王子們。橫陽君成:指韓成,以其曾被封為橫陽君。故稱。[4]王諸將:封諸將為王。[5]左遷:降職。[6]跂:通“企”,踮起腳尖。[7]東鄉(xiàng):向東進軍。鄉,通“向”。

【譯文】

韓王信,原本是韓襄王的庶孫,身高八尺五寸。到項梁擁立楚王的後代懷王的時候,燕、趙、齊、魏等國之前都已經有了王,隻有韓國沒有立後嗣,所以擁立韓國的庶公子韓成為韓王,想借此安撫和平定韓國故地。項梁在定陶戰敗而死,韓成就投奔了楚懷王。沛公率兵攻擊陽城,派張良以韓國司徒的身份降服了韓國故地的人,發現了韓王信,任命他為韓國將軍,率領軍隊跟隨沛公進入武關。

沛公被立為漢王,韓王信跟隨他進入漢中,勸說漢王道:“項王分封諸將的地方都靠近他們的家鄉,卻讓大王獨自居住在這個地方,這是降職啊。士卒都是崤山以東的人,踮著腳尖盼望著返回家鄉,趁著他們有不可抵擋的銳氣向東進軍,可以一舉奪得天下。”漢王回師滅掉三秦,打算將來立韓王信為韓王,先任命韓王信為韓太尉,率兵攻取韓國的故地。

【原文】

項籍之封諸王皆就國,韓王成以不從無功,不遺就國,更以為列侯。及聞漢遣韓信略韓地,乃令故項籍遊吳時吳令鄭昌為韓王以距漢。漢二年,韓信略定韓十餘城。漢王至河南,韓信急擊韓王昌陽城。昌降,漢王乃立韓信為韓王,常將韓兵從。三年,漢王出滎陽,韓王信、周苛等守滎陽。及楚敗滎陽,信降楚,已而得亡,複歸漢,漢複立以為韓王,竟從擊破項籍,天下定。五年春,遂與剖符為韓王[1],王潁川。

明年春,上以韓信材武[2],所王北近鞏、洛,南近宛,葉,東有淮陽,皆天下勁兵處[3],乃詔徒韓王信王太原以北,備禦胡,都晉陽。信上書曰:“國被邊,匈奴數人,晉陽去塞遠,請治馬邑。”上許之,信乃徒治馬邑。秋,匈奴冒頓大圍信,信數使使胡求和解。漢發兵救之,疑信數間使,有二心,使人責讓信。信恐誅,因與匈奴約共攻漢,反,以馬邑降胡,擊太原。

【注釋】

[1]剖符:古時帝王授予諸侯和功臣的憑證。剖分為二,帝王和諸侯各執其一,故稱剖符。[2]材武:有雄才武略。[3]勁兵處:屯強兵的地方,即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