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生活中是否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孩子放學回來重重地把書包一摔,問他發生了什麼事,他卻不禮貌地說:“你好煩!”
太太問先生晚飯吃什麼,先生竟不客氣地說:“跟你結婚這麼久了,我愛吃什麼你還不知道嗎?”
先生下班回來看到太太抱著孩子沮喪地坐在客廳裏,便過去關心地問:“心情不好嗎?”沒想到太太卻生氣地說:“你怎麼到現在才回來?”
這些人都是自己不順心,卻把氣撒到了無辜人的身上,這就是遷怒。
當一個人心情不佳時,通常情況下會影響到對待外界的態度,比如恐懼、暴躁、動怒、懷疑、冷漠,對周圍的情感都可能產生傷害作用。
把自身承受的壓力與疼痛的刺激轉移給身邊的人,在某種程度可以形成宣泄以調整心理平衡,這樣做有利於身體的健康,同時卻可能促成自己自私的思維習慣,所以是不可被理解的。要知道,身邊的人都是要用愛與關懷去對待的家人、朋友和夥伴,通過遷怒的方式讓他們來分擔自己的刺激,對於所有人來講是不容許的,也是不可理解的。
遷怒別人,受害最大是自己。因為生氣就是在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我們每個人要做到完全的不生氣也是不可能的,關鍵是如何處理生出來的各種氣。生怒氣了能做到不遷怒,生怨氣了能做到不抱怨,生閑氣了能做到自然化解,總之,用一切辦法將氣化解掉,才算是求得了寬容。
一般情況下,將氣遷怒到別人身上,對方可能會無緣無故被痛罵一頓,或者被打,自己的氣是出了,可是被罵者一般都是不服氣的,內心充滿了逆反。當這種逆反積聚到一定程度時,兩個人的隔閡就加深了。當兩個人一旦因遷怒造成了心結,則很長時間都會在彼此的心裏紮根。其實,常常有些事情,事後會覺得完全沒有理由發火的,所以就有退一步地闊天寬的說法。
有位父親下班回家,一進門就看到十多歲的女兒正在用他的工具修理東西,工具散落一地,客廳淩亂不堪,他便不禁破口大罵。聰明的女兒在收拾幹淨後跑來擁抱他,然後問:“爸爸,你今天在辦公室裏一定遇到不愉快的事了,是嗎?”
這位懂事的女孩了解老爸的怒氣不完全是針對自己,而是他可能因為別的事而不愉快,因此並沒有情緒反應,反而能安慰爸爸,這才是聰明的做法。
無論一個社會多麼公平,個體之間總有尊卑、智愚、貧富、強弱等諸多的差別,而且幾乎沒有一個幸運兒會在所有的方麵比他人優越。由於普遍的社會矛盾和人性的弱點,每個人都會受到他人有意無意地愚弄、非禮、侮辱甚至強暴。冒犯者又往往比被冒犯者強大,因此被冒犯者出於自我保護的現實原則不得不把怨恨之氣暫時隱忍下來,轉而把本該還施其人的怒氣發泄到比自己更弱小的個體身上。但更弱小的個體同樣會把怒氣轉嫁他人,最後的受害者常常是最弱小者——自己的妻子或兒女,他們會無緣無故地遭到丈夫或父親的打罵。
我們得承認,選擇什麼宣泄方式,常常會因人而異,比如,理智者會冷靜而從容地調整自己的心態,魯莽者會因其衝動而“莫名其妙”地誤傷他人;愚蠢者會莫名其妙地走向極端,甚至采用不可取的自罰形式,這就是一句老話所說:“生氣時踢石頭,疼的是腳趾頭。”
不信你看,妻子有什麼錯?兒子有什麼錯?小狗有什麼錯?他們平白無故地挨打挨罵挨踢,不就是宣泄者的方式不對嗎?由此可見,莫名其妙的宣泄,常常會使人感到不近情理,這樣的發泄也隻能被視為一種糊塗、一種可憐巴巴的“孩子氣”。
但整個“遷怒之鏈”至此並未終止。在孩子的世界裏,遷怒也遵循與成人相似的軌跡在蔓延和傳遞,進而當這些孩子長大之後,又會把老人甚至父母當作遷怒的目標。於是這股乖戾的遷怒之氣終於相摩相蕩、薄積厚發,進入了惡性循環。遷怒就加劇了社會的每一時代、每一個個人的不幸,遷怒使人間失去了很多的歡樂,使很多的家庭失去了原本的溫馨,舉凡一切塵世煩擾或個人不幸,幾乎都因遷怒而起,或由遷怒加劇以致不堪收拾。
對於我們來說,已經受了委屈,或者情況已經很糟糕了,最好的辦法是去化解自己內心的不平衡。把壞情緒傳染給別人,隻會造成更壞的結果。總之,我們做人做事,要盡量注意不遷怒。
智慧點撥
一個人在多大程度上能做到據理力爭、恩怨分明、保持尊嚴、維護人格,他就可能在多大程度上跳出“遷怒之鏈”,這樣他既有力地遏製了強梁者的作惡,也有效地增進了人間的祥和,家庭的溫馨。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使自己擁有了一個平和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