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生活中有多少人遇到不順心的事會這樣說呢?你也是這樣愛生氣、容易暴怒的人嗎?是不是經常為了一點小事就大動肝火,甚至氣得臉紅脖子粗、全身發抖呢?
當你覺得那些糟糕的事情讓你心情不佳時,會不會覺得生氣才是最佳的發泄方式呢?而且也已經習慣這種方法了呢?可是動不動就生氣還會導致一個直接的後果,那就是——它會損害你的健康!
怒氣是不可以長期積壓的。布洛伊爾與弗洛伊德發現,在心理治療過程中,凡是病人能夠得到較好的精神疏泄時,病情都會有明顯的好轉。所以,他們認為隻有把這些積鬱的東西“淨化”後,才會收得較好的療效。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看到有些心胸開闊、性情爽朗的人,他們心直口快把自己的不愉快情緒或心中的煩悶訴說出來。這種人的心理矛盾能獲得及時解決。可是我們也常看到心胸狹窄的人,愛生氣,心中悶悶不樂。由於心理衝突長期得不到解決而發生心理疾病。
一般來說,把怒氣發泄出來比讓它積鬱在心裏要好。根據哈坎鬆1969年的一項研究成果,當人發怒時,血壓會迅速升高,而當他通過各種方式,如大喊大叫、號啕痛哭或采取報複行動將怒氣發泄出來時,血壓又會很快恢複正常。相反,倘若他們將怒氣強壓下去,那麼,他們的血壓則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恢複到正常水平。此外,讓怒氣積鬱在心中對心髒的健康尤其不利,是誘發冠心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以上隻是指出一個事實而已,它並不意味著我們在同別人發生衝突時應該憑感情行事,毫無顧忌地對別人采取攻擊行動。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的身體狀態是受其心理和精神狀態所影響的,大約有一半以上的疾病是由心理和精神方麵引起的,因此,掌握心理平衡對人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看,長期積壓怒氣會影響身心健康,怒氣長時間得不到排解就可能變成憂鬱情緒。發脾氣可造成神經係統緊張,使內分泌處於亢奮狀態,甚至可能引發疾病;從人際關係角度看,一場脾氣發下來,別人不僅會敬而遠之,多年的交情甚至可能因此了結。一個懂得如何發脾氣、正確發泄自己不滿的人才是一個心理成熟、健康的人。喜怒哀樂本是人之常情,沒有理由強迫自己控製情緒而忽視甚至是否定自己的感受。許多心理專家鼓勵人們自然宣泄情緒,有氣就發出來,不要悶在心裏。但隨便亂發脾氣畢竟是損人不利己的行為,所以,每個人最好了解自己的情緒,尋找適當的宣泄方式,關鍵在於找準渠道。
我們應該承認,人受了委屈或者憋了一肚子氣時,常常需要“釋放”怒氣,因此,“宣泄”並不奇怪。
傾訴宣泄法屬於心理釋放法,不良的情緒能量通過一定渠道釋放掉,心理壓力自然恢複平衡。
摔打一些無關緊要的物品能夠有效地宣泄,對天空大喊也可以緩解一下自己的衝動。如果你願意可以跑到樓下,再爬上樓,每步登兩個台階,跑步上樓更好。還可以與別人聊聊。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經常會產生一些矛盾或意見,這很容易使人發怒。如果我們把心中的不滿或意見坦率地講出來,既可泄怒,又可以通過批評與自我批評加強同事間的團結,或者講給自己信得過的朋友,你大都會得到安慰。這種釋放的方法也是很可取的。
不過,砸東西、踢家具等借著外物轉移情緒,雖然可以暫時緩解怒氣,但許多人開始擔心會不會演變成暴力行為性格?專家認為,若不去察覺情緒的細微變化,而總是以宣泄方式排解,其實怒氣並沒有真正被消化,反而會形成惡習、重複發生。
說到這裏,自然而然的勸說您將宣泄與怨恨分開。怨恨導致怨恨,報複導致更大的報複。你已經給予了受你報複的人太多的痛苦和仇恨,他有足夠的理由展開對你的報複行動。不論你做多少事情,說多少悔過的話,都改變不了同樣的命運。一旦你從複仇中離開的時候,你才會領悟到,自己已經遠離了生氣的目標——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誕生新問題。消極的情緒在宣泄之後,除了在積極的生氣之外,你還會給自己積累上複仇、罪惡感、痛苦、怨恨、傷害等感覺,這足以在傷害對方的同時也毀了你自己。
所以,做人實在不得不時時警覺,千萬別讓自己不可控製的性情毀滅了自己。
智慧點撥
要做到不生氣、少生氣,就要心胸開闊,寬宏大量,不要對一些細枝末節的小事斤斤計較、耿耿於懷。“退一步”並非意味著“懦弱”,而是化解矛盾的良策,或許還會由此冰釋前嫌,換得海闊天空。要養怡身心,還要學會息怒,善於控製和調理自己的情緒,把“生氣”這種不良情緒消滅在萌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