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在處理人際關係時,往往過於看重自己,把自己放在最中心的位置。我們通常認為這種人是自私的人。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的特點就是,常常以自己的情緒為情緒,以自己的意誌為意誌,凡事都隻希望別人滿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人人為己,卻置別人的需求於度外,不願為別人做半點犧牲,不關心他人痛癢,要求所有的人都以他為中心;否則,就感到委屈、受不了。這種人強烈希望別人尊重他,卻不知道自己也得尊重別人。總之,在這些人心目中隻有自己,沒有他人。
自私自利、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很難做到寬容。由於一門心思都放在蠅頭小利的追求與意義不大的個人得失上,沒有崇高的理想、遠大的目標,因而也不可能擁有好的人際關係。試想,誰願意與自私的人長期合作共事或終生為伴呢?很“自我”的人由於過分看重自己,往往會失去很多朋友,最終也失去了自己。這種自我中心意識於他自己也是極為不利的。這會嚴重影響一個人的自我形象,也影響良好品格的形成。
社會上的每個人都有其各自的欲望與需求,也都有其權利與義務,這就難免會出現矛盾,不可能人人如願。這就要求我們正視客觀現實,學會禮尚往來,在必要時作出讓步。在人際交往中,不能隻顧自己,忽視他人的存在。從自我的圈子中跳出來,多設身處地地替他人著想。
兩位德國最偉大的至今仍然備受推崇的詩人歌德與席勒,不僅生活在同一個時代,而且生活在同一個小城中,相距不過幾百米遠。
歌德與席勒的友誼為世人所稱頌。即使死亡也無法把他們分開:他們的棺材並排放在同一個墓穴中。在城市的紀念碑上,他們像雙胞胎一樣肩並肩站在底座之上。但他們又有著巨大的差異,歌德於1749年生於法蘭克福一個貴族之家,在不同的城市學習法律,早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是著名的詩人,並供職於魏瑪的宮廷。而席勒是一個軍醫的兒子,出身於拮據的市民家庭,13歲的時候被公爵強製塞進了斯圖加特的軍事學校,不情願地學起了醫。
他們相識之初根本不喜歡對方。席勒評價歌德說:“即使對他最親近的朋友,他也從不吐露心曲。在任何事情上都抓不住他。我的確認為,他是一個極不尋常的利己主義者。”而歌德當時對席勒也並無好感,隻不過這位年長的詩人比較收斂含蓄,談起席勒時不是那麼衝動,感情色彩也不是那麼強烈。
直到很多年後,他們才坐下來討論這個問題。其中一個這樣寫道:“我懷疑,我們是否真的走得很近……他的世界不是我的,我們的思考方式看起來是那麼不一樣。總是圍著他轉讓我感到很頹喪。”另外一個人則覺得他們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態度根本就是分別在“地球的兩個半球上”。
但是,這些並不影響兩人成為朋友。1794年7月20日,歌德和席勒參加了在耶拿召開的自然研究協會的一次會議。散會後,兩人同路,邊走邊談,進行了一次具有曆史意義的談話。交談中歌德生動地描繪植物的生長變化。席勒聽後說道:“這並非經驗,而是一種觀念。”這次談話與其說使兩人觀點更接近,勿寧說使差異更明顯。但席勒認為這並非壞事,他深信歌德對此也有同感。因此他在8月23日真誠地給歌德寫了一封信,對歌德進行了全麵的深入的評價。
席勒在信裏談道:歌德是個天才。天才的本質特點乃是自己的行動自己並無意識。因此席勒大膽地說道,歌德對他自己並不了解,也無法正確分析,“天才對自己總是個謎。”他對歌德的深刻分析,表明他對歌德的了解的確勝於歌德自己。
席勒正直誠懇的性格和深邃精湛的思想給歌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得歌德摒棄對席勒的成見和隔閡,把他視為知己、引為摯友。
學會尊重、關心、幫助他人,這樣才可獲得別人的回報,從中也可體驗人生的價值與幸福。
一個過分自我的人是根本不懂得去尊重別人的。其實,尊重別人的人格是贏得別人喜愛的一個重要因素。人格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最重要、最寶貴的。不要降低別人的人格,不要傷害別人的自尊心,因為隻有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喜歡你。你滿足別人的精神需求,別人才會滿足你的精神需求。
智慧點撥
自我主義者應學會控製自我的欲望與言行,把自我利益的滿足置身於合情合理、不損害他人的可行的基礎之上。做到把關心分點給他人,把關心留點給自己。